缩写词 | 第1-8页 |
摘要(中文) | 第8-10页 |
摘要(英文)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体细胞胚胎发生方式 | 第12页 |
2 两种体胚发生途径遗传变异 | 第12-13页 |
3 影响体胚发生途径的因素 | 第13-14页 |
3.1 外植体的选择 | 第13页 |
3.2 培养基成份对两种途径体胚发生的作用 | 第13-14页 |
4 变异的机理 | 第14-21页 |
4.1 细胞学变异机理 | 第14-18页 |
4.1.1 变异的类型 | 第14-15页 |
4.1.2 染色体变异的原因 | 第15-16页 |
4.1.3 变异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4.2 分子水平上变异机理 | 第18-21页 |
4.2.1 基因突变 | 第18页 |
4.2.2 基因扩增和丢失 | 第18-19页 |
4.2.3 基因重排 | 第19页 |
4.2.4 转座子的激活 | 第19-21页 |
5 变异发生时期 | 第21页 |
6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遗传变异的研究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荔枝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继代以及体胚发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3-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1.1 材料 | 第23页 |
1.2 培养基 | 第23页 |
1.2.1 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第23页 |
1.2.2 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 | 第23页 |
1.2.3 体胚分化培养基 | 第23页 |
1.2.4 体胚成熟培养基 | 第23页 |
1.2.5 植株分化培养基 | 第23页 |
1.3 培养方法与培养条件 | 第23页 |
1.4 染色体数目检测 | 第23-24页 |
1.4.1 常规制片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检测方法的改进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2.1 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24页 |
2.1.1 幼胚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24页 |
2.1.2 花药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体细胞胚胎发生 | 第24页 |
2.2 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检测 | 第24-27页 |
2.2.1 胚性愈伤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周期日变化 | 第24-25页 |
2.2.2 胚性愈伤组织不同继代天数有丝分裂指数的变化 | 第25-26页 |
2.2.3 制片方法的简化 | 第26-27页 |
2.3 各培养物染色体数目变异 | 第27-28页 |
2.4 荔枝花药培养过程中染色体倍性研究 | 第28-29页 |
2.5 影响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因素 | 第29-33页 |
2.5.1 激素对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2 培养时间对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 | 第30页 |
2.5.3 外植体对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4 不同品种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影响 | 第31-32页 |
2.5.5 同一品种不同株系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 第32-33页 |
2.6 长期继代的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对再分化能力影响 | 第33-34页 |
第三部分 不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细胞系筛选 | 第34-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1 不同染色体数目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系)类型的筛选 | 第34-36页 |
2.2 荔枝变异细胞系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同工酶分析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材料 | 第37页 |
1.1.1 胚性愈伤组织 | 第37页 |
1.1.2 胚状体 | 第37页 |
1.2 酶液提取 | 第37页 |
1.3 电泳 | 第37-38页 |
1.4 染色 | 第38-39页 |
1.4.1 过氧化物(POD)同工酶染色 | 第38页 |
1.4.2 酯酶(EST)同工酶染色 | 第38-39页 |
1.5 结果记录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2.1 同工酶染色方法的比较 | 第39-41页 |
2.1.1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不同染色方法的比较 | 第39页 |
2.1.2 酯酶同工酶不同染色方法的比较 | 第39-41页 |
2.2 POD与EST同工酶谱分析 | 第41-42页 |
2.2.1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遗传变异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 第41页 |
2.2.2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遗传变异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41-42页 |
2.3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同工酶谱差异实质分析 | 第42-43页 |
第五部分 RAPD分析 | 第43-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6页 |
1.1 材料 | 第43页 |
1.2 D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1.3 PCR扩增 | 第44页 |
1.4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44-45页 |
1.5 DNA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 | 第45页 |
1.6 电泳分析 | 第45-46页 |
1.6.1 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6页 |
1.6.2 RAPD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2.1 荔枝培养物DNA提取 | 第46-47页 |
2.1.1 荔枝离体培养物DNA提取中褐变的克服 | 第46页 |
2.1.2 荔枝离体培养物DNA纯度及浓度分析 | 第46-47页 |
2.1.3 荔枝离体培养物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47页 |
2.2 荔枝离体培养物RAPD分析 | 第47-50页 |
2.2.1 RAPD分析影响因子 | 第47-49页 |
2.2.2 引物扩增多态性 | 第49-50页 |
2.2.3 样品RAPD标记差异分析 | 第50页 |
2.3 荔枝离体培养物DNA变异机理分析 | 第50-52页 |
第六部分 讨论 | 第52-55页 |
1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畸形胚严重以及体胚成苗难的根本原因 | 第52页 |
2 荔枝胚性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与体胚分化的关系 | 第52-53页 |
3 荔枝玻璃化胚变异的实质探讨 | 第53页 |
4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中的遗传变异与遗传改良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图版说明 | 第64-67页 |
图版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