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1.1 CAP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 并行工程环境下的CAPP | 第9-10页 |
1.3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CAPP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1.4 面向对象技术及其在CAPP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5 CAPP系统的发展方向 | 第12-14页 |
1.5.1 基于多代理的分布、协同式CAPP系统体系结构 | 第12-13页 |
1.5.2 混合智能、分布知识处理的CAPP系统 | 第13-14页 |
1.6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14-15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1.6.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7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协同式CAPP系统代理粒度划分 | 第17-30页 |
2.1 基于Multi-Agent的协同式CAPP系统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2.1.1 Agent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Multi-Agent系统 | 第18页 |
2.1.3 协同式CAPP系统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协同式CAPP系统代理划分的原则 | 第19页 |
2.3 面向对象方法和面向Agent方法之间的关系 | 第19-20页 |
2.4 基于面向对象的CAPP系统分析和设计 | 第20-27页 |
2.4.1 统一建模语言UML | 第21-23页 |
2.4.2 基于UML的CAPP系统分析和设计 | 第23-27页 |
2.5 协同式CAPP系统的Agent划分 | 第27-28页 |
2.6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多代理的协同式CAPP系统的结构 | 第30-41页 |
3.1 协同式CAPP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30-32页 |
3.2 协同式CAPP系统中的代理建模 | 第32-35页 |
3.3 协同式CAPP系统中Agent的详细结构 | 第35-38页 |
3.4 协同式CAPP系统的通讯机制 | 第38-40页 |
3.4.1 直接通讯方式 | 第39-40页 |
3.4.2 基于黑板代理的通讯方式 | 第40页 |
3.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协同式CAPP系统的冲突消解机制 | 第41-49页 |
4.1 运行时冲突消解与系统设计时冲突消解 | 第41页 |
4.2 冲突消解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4.3 协同式CAPP系统工艺决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 | 第42页 |
4.4 Multi-Agent系统的协商冲突消解策略 | 第42-44页 |
4.5 协同式CAPP系统基于知识的冲突消解策略 | 第44-48页 |
4.5.1 基于规则推理的冲突消解 | 第44-46页 |
4.5.2 基于事例推理的冲突消解 | 第46-47页 |
4.5.3 基于知识的冲突消解模型 | 第47-48页 |
4.6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协同式CAPP系统的工作机理 | 第49-78页 |
5.1 CAPP/PPC集成 | 第49-55页 |
5.1.1 传统的CAPP和PPC串行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5.1.2 基于分布动态工艺计划的CAPP/PPC的集成 | 第50-52页 |
5.1.3 CAPP/PPC集成协调机制 | 第52-53页 |
5.1.4 资源模型 | 第53-54页 |
5.1.5 基于资源决策的CAPP/PPC功能集成 | 第54-55页 |
5.2 工艺计划信息分类 | 第55页 |
5.3 协同工艺计划的问题定义及生成机理 | 第55-57页 |
5.3.1 协同工艺计划的问题定义 | 第56页 |
5.3.2 协同工艺计划生成机理 | 第56-57页 |
5.4 面向对象的工艺计划描述 | 第57-58页 |
5.5 静态工艺计划信息的产生 | 第58-64页 |
5.5.1 加工特征提取 | 第59-62页 |
5.5.2 加工特征优先关系的确定 | 第62-63页 |
5.5.3 加工方法选择 | 第63-64页 |
5.6 基于BP网络的动态工艺计划信息的产生 | 第64-72页 |
5.6.1 BP神经网络及其算法 | 第64-66页 |
5.6.2 机床选择 | 第66-69页 |
5.6.3 刀具选择和夹具选择 | 第69-72页 |
5.7 基于遗传算法的加工方法排序 | 第72-76页 |
5.7.1 遗传算法 | 第73页 |
5.7.2 问题域描述 | 第73-74页 |
5.7.3 加工方法之间的优先关系以及加工方法选择 | 第74页 |
5.7.4 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工艺路线决策 | 第74-76页 |
5.8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面向并行工程的CAD/CAPP系统集成 | 第78-98页 |
6.1 面向并行工程的CAD/CAPP集成模型 | 第78-79页 |
6.2 CAD/CAPP集成的主要方法 | 第79页 |
6.3 基于特征的CAD/CAPP集成 | 第79-82页 |
6.3.1 STEP的体系结构 | 第80-81页 |
6.3.2 基于STEP的协同式CAPP与Pro/E的集成 | 第81-82页 |
6.4 协同式CAPP与AutoCAD的集成 | 第82-87页 |
6.5 产品可制造性评价 | 第87-97页 |
6.5.1 基于特征的可制造性评价 | 第88-93页 |
6.5.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产品可制造性综合评价 | 第93-97页 |
6.6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1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工程项目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