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5页 |
| 1.1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 第7-8页 |
| 1.2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的必然性 | 第8-9页 |
| 1.3 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发展阶段 | 第9-11页 |
| 1.4 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和联系 | 第11-12页 |
| 1.5 人力资源会计的两大组成 | 第12-13页 |
| 1.6 人力资源会计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 第13页 |
| 1.7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2 人力资源价值的概念及一般原理 | 第15-29页 |
| 2.1 人力资源价值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1.1 价值、劳动力价值、人力资源价值 | 第15页 |
| 2.1.2 人力资源价值的特性 | 第15-16页 |
| 2.2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3 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 | 第18-19页 |
| 2.3.1 人力资源非资产论 | 第18页 |
| 2.3.2 人力资源资产论 | 第18-19页 |
| 2.4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一般理论 | 第19-29页 |
| 2.4.1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的一般分类 | 第20页 |
| 2.4.2 货币性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方法的分类 | 第20-21页 |
| 2.4.3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基础的条件 | 第21-22页 |
| 2.4.4 工资成为人力资源价值基础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 2.4.5 消费者剩余、经济剩余和人力资源使用价值 | 第25-29页 |
| 3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 | 第29-42页 |
| 3.1 以工资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传统方法 | 第29-31页 |
| 3.2 几种修正的工资报酬折现法 | 第31-32页 |
| 3.3 人力资源价值的通用公式 | 第32-36页 |
| 3.3.1 工资函数S(t)的取值原则 | 第33页 |
| 3.3.2 价值调整函数K(t)取值原则 | 第33-36页 |
| 3.4 群体人力资源和个别人力资源价值 | 第36-37页 |
| 3.4.1 群体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 | 第36页 |
| 3.4.2 个别人力资源价值的计算 | 第36-37页 |
| 3.5 以工资为基础的个别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随机变量公式 | 第37-42页 |
| 3.5.1 人力资源的个人价值 | 第37-38页 |
| 3.5.2 个人预期附条件价值的决定因素 | 第38页 |
| 3.5.3 个人预期附条件价值的决定条件 | 第38页 |
| 3.5.4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另一决定因素 | 第38-39页 |
| 3.5.5 个人预期可变现价值模型 | 第39-42页 |
| 4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及报告方法 | 第42-54页 |
| 4.1 人力资源会计单独设帐的原因 | 第42-43页 |
| 4.2 建立在生产者剩余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体系 | 第43-44页 |
| 4.3 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的帐户内容 | 第44-48页 |
| 4.4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的帐务处理 | 第48-49页 |
| 4.5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的财务报告 | 第49-54页 |
| 4.5.1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资产负债表 | 第49-50页 |
| 4.5.2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损益表 | 第50页 |
| 4.5.3 人力资产剩余分配表 | 第50-54页 |
| 5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