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9页 |
1.1 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的发展动态 | 第7-9页 |
1.2 林分生长收获模型分类 | 第9-16页 |
1.2.1 全林分模型 | 第9-12页 |
1.2.2 径阶模型 | 第12-13页 |
1.2.3 单木模型 | 第13-16页 |
1.3 林分生长模型的进展 | 第16-17页 |
1.3.1 理论生长方程 | 第16页 |
1.3.2 过程模型和单木生长模型之间的链接 | 第16-17页 |
1.3.3 不同水平模型之间的相容性和模型的自更新 | 第17页 |
1.4 我国刺槐人工林生长与收获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材料来源 | 第19-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2.2 材料来源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1 调查方法 | 第20-21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刺槐人工林生长规律研究 | 第23-35页 |
4.1 生长规律的解释 | 第23页 |
4.2 材料来源 | 第23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23-35页 |
4.3.1 刺槐生长差异性分析 | 第23-24页 |
4.3.2 刺槐生长规律研究 | 第24-35页 |
第五章 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研究 | 第35-52页 |
5.1 林分生长收获模型的解释 | 第35页 |
5.2 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35页 |
5.2.1 材料来源 | 第35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35页 |
5.3 刺槐林分生长收获模型 | 第35-51页 |
5.3.1 优势高生长模型 | 第35-39页 |
5.3.2 平均高生长模型 | 第39-43页 |
5.3.3 平均直径生长模型 | 第43-45页 |
5.3.4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 第45-47页 |
5.3.5 林分蓄积收获模型 | 第47-51页 |
5.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刺槐人工林最优收获量表的研究 | 第52-55页 |
6.1 收获表的解释 | 第52页 |
6.2 材料来源 | 第52页 |
6.3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6.3.1 地位指数曲线模型 | 第52页 |
6.3.2 密度效应模型 | 第52-53页 |
6.3.3 最优密度模型 | 第53页 |
6.3.4 断面积和平均直径模型 | 第53-54页 |
6.3.5 平均高模型 | 第54页 |
6.3.6 最优收获表的编制 | 第54页 |
6.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页 |
7.2 讨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表 | 第64-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