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国外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背景 | 第12页 |
·国外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国内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历史背景 | 第13页 |
·卡西尔人学思想 | 第13-15页 |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优势 | 第15-16页 |
·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 第15页 |
·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 | 第15-16页 |
·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 第16页 |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新知识观 | 第16-17页 |
·新学习观 | 第17页 |
·新课程观 | 第17页 |
·主体性教育 | 第17-18页 |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 | 第18页 |
·研究性学习与体育教学 | 第18页 |
·选题依据 | 第18-20页 |
·课题背景 | 第18-19页 |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21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1-22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34页 |
·甘肃省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现状分析 | 第23-26页 |
·实践课路线情况分析 | 第23页 |
·理论课学时情况 | 第23-24页 |
·参训对象的情况 | 第24页 |
·学时安排调查 | 第24-25页 |
·野外生存实践课指导教师的人数 | 第25页 |
·指导教师教学能力 | 第25页 |
·突发事件处理情况调查 | 第25-26页 |
·高校从事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学人员职称、学历分析 | 第26页 |
·现阶段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解决办法与对策 | 第28-34页 |
·科学、合理的设置实践路线 | 第28-29页 |
·弹性设置理论课教学 | 第29-30页 |
·高校指导教师应加强交流合作 | 第30页 |
·建立健全的安全预防体系 | 第30-31页 |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出发考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促进问题 | 第31-34页 |
·教学过程具有促进个体认识过程与社会认识过程的功能 | 第31页 |
·教学过程实现特殊组织形态中的沟通与合作 | 第31-32页 |
·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构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 第34-43页 |
·指导思想 | 第34-37页 |
·卡西尔人学思想 | 第34-35页 |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发展目标 | 第35页 |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教学原则 | 第35-37页 |
·教学过程模式 | 第37-40页 |
·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方法体系 | 第37-38页 |
·教学内容 | 第38-39页 |
·教学方法 | 第39页 |
·教学组织形式 | 第39页 |
·准备工作 | 第39-40页 |
·教学进度计划的安排 | 第40页 |
·教学评价模式 | 第40-43页 |
·教学评价遵循的原则 | 第40-41页 |
·教学评价内容 | 第41页 |
·教学评价形式 | 第41-42页 |
·教学评价主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页 |
·建议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5页 |
附录 A | 第47-48页 |
附录 B | 第48-49页 |
附录 C | 第49-50页 |
附录 D | 第50-52页 |
附录 E | 第52-53页 |
附录 F | 第53-54页 |
附录 G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