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肌电的拖拉机驾驶员作业疲劳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3-2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驾驶疲劳的定义 | 第14-15页 |
·驾驶疲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疲劳形成机理 | 第15-16页 |
·驾驶疲劳监测技术 | 第16页 |
·减缓驾驶疲劳的方法 | 第16-17页 |
·现有驾驶疲劳的测量方法 | 第17-18页 |
·基于生理指标的驾驶疲劳研究 | 第18-19页 |
·拖拉机驾驶疲劳研究 | 第19-20页 |
·本研究使用表面肌电的原因 | 第20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表面肌电图 | 第22-29页 |
·表面肌电图的起源及发展 | 第22页 |
·表面肌电图产生原理 | 第22-25页 |
·肌电信号的产生 | 第22-23页 |
·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 | 第23页 |
·表面肌电图的技术要点和波形特点 | 第23-24页 |
·影响表面肌电信号的因素 | 第24-25页 |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 | 第25页 |
·时域分析 | 第25页 |
·频域分析 | 第25页 |
·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图特征 | 第25-28页 |
·肌纤维的解剖和生理 | 第26页 |
·肌肉疲劳时sEMG的变化特征 | 第26-28页 |
·表面肌电图(sEMG)的应用及展望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试验方案 | 第29-34页 |
·模拟驾驶试验台的建立 | 第29-30页 |
·测试系统与试验设备 | 第30页 |
·试验对象与方法 | 第30-33页 |
·试验对象 | 第30页 |
·试验内容 | 第30-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头部转动过程中颈部表面肌电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4-58页 |
·时域分析 | 第34-45页 |
·极差分析 | 第34-35页 |
·积分肌电值(iEMG)分析 | 第35-37页 |
·标准差分析 | 第37-38页 |
·均方根(RMS)分析 | 第38-39页 |
·能量百分比分析 | 第39-41页 |
·偏度分析 | 第41-42页 |
·峰度分析 | 第42-44页 |
·过零点数分析 | 第44-45页 |
·频域分析 | 第45-51页 |
·功率谱平均值分析 | 第45-46页 |
·功率谱标准差分析 | 第46-48页 |
·最大功率谱对应频率分析 | 第48-49页 |
·平均功率频率(MPF)分析 | 第49-50页 |
·中值频率(MF)分析 | 第50-51页 |
·线性分析 | 第5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驾驶过程中腰背部表面肌电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8-75页 |
·时域分析 | 第58-66页 |
·极差分析 | 第58-59页 |
·积分肌电值分析 | 第59-60页 |
·标准差分析 | 第60-61页 |
·均方根分析 | 第61-62页 |
·能量百分比分析 | 第62-63页 |
·偏度分析 | 第63-64页 |
·峰度分析 | 第64-65页 |
·过零点数分析 | 第65-66页 |
·频域分析 | 第66-71页 |
·功率谱平均值分析 | 第66-67页 |
·功率谱标准差分析 | 第67-68页 |
·最大功率谱对应频率分析 | 第68-69页 |
·平均功率频率分析 | 第69-70页 |
·中值频率分析 | 第70-71页 |
·线性分析 | 第71-72页 |
·疲劳时间估计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