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景观序列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1 绪论第16-26页
   ·课题的提出第16-21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7-21页
   ·概念的界定第21-22页
     ·风景名胜区第21页
     ·名山风景区第21页
     ·景观序列第21-22页
   ·研究的现状及方法第22-23页
     ·研究的现状第22-23页
     ·研究的方法第23页
   ·研究的范围及框架第23-26页
     ·研究的范围第23-24页
     ·研究的框架第24-26页
2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的发展演变探究第26-40页
   ·历史文化背景第26-30页
     ·崇奉山岳视为神灵第26-27页
     ·神山仙居理想境界第27页
     ·山水比德自然之美第27-28页
     ·佛道先行建设景区第28页
     ·寄情山水品鉴风景第28-29页
     ·巴蜀文化自成一格第29-30页
   ·峨眉山历史角色的转换第30-34页
     ·从“崇拜之山”到“道家仙山”第30-31页
     ·从“道家仙山”到“普贤圣地”第31-33页
     ·从“普贤圣地”到“名山风景区”第33-34页
   ·峨眉山寺庙建筑的发展演变第34-39页
     ·与佛教发展相结合的寺庙建设活动第34-35页
     ·现存寺庙建筑概况第35-39页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自然景观建构与序列组织第40-51页
   ·自然景观体系的建构与特征第40-45页
     ·山体形态第40-42页
     ·水体形态第42-43页
     ·天然植被第43-44页
     ·天时景象第44-45页
   ·自然景观的序列组织第45-50页
     ·垂直带谱明显的植被分布序列第46-47页
     ·垂直差异甚大的气象景观序列第47-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4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人文景观建构与序列组织第51-93页
   ·人文景观体系的建构第51-56页
     ·寺庙建筑得体相宜第51-52页
     ·合理构筑、画龙点睛第52-54页
     ·书画雕刻赋予主题第54-55页
     ·神化传说渲染氛围第55-56页
   ·寺庙建筑顺应自然地形的设计第56-71页
     ·相地合宜的建筑选址第56-58页
     ·有机灵活的平面布局第58-71页
   ·寺庙建筑融入自然景观的设计第71-76页
     ·合宜的体量第71-72页
     ·得体的上分第72-76页
     ·素雅的格调第76页
   ·串珠式的景致序列解读第76-79页
     ·景致序列概念的界定第76页
     ·游览路线的重要性第76-77页
     ·峨眉山景致序列分析第77-79页
   ·气韵生动的建筑空间序列解读第79-92页
     ·起第80-84页
     ·承第84-85页
     ·转第85-86页
     ·合第86-88页
     ·典型寺庙空间序列分析——报国寺第88-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5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意境品味与朝拜序列组织第93-118页
   ·拨云见日,对意境进行深层解析第93-95页
     ·深入分析理解意境第93-94页
     ·主客反应生成意境第94-95页
   ·鉴赏指引,使山水意境易于感知第95-97页
     ·诗词指引第95页
     ·题名指引第95-96页
     ·题对指引第96-97页
   ·朝拜普贤之意境序列第97-105页
     ·传统朝拜习俗第97-98页
     ·朝拜过程中的兴奋点设置第98-99页
     ·“僧境——法境——佛境”的朝拜意境序列第99-105页
   ·意境序列组织解读第105-117页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第105-113页
     ·境贵乎深,不曲不深第113-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6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景观序列组织的特征总结与启示第118-128页
   ·峨眉山寺庙建筑的空间秩序组织原则第118-121页
     ·轴线与对称第118-119页
     ·对比与等级第119-120页
     ·重复与再现第120-121页
   ·峨眉山名山风景区的序列组织特征第121-125页
     ·步行道路组织景观第121页
     ·时空一体步移景异第121-124页
     ·多方维度组织序列第124页
     ·正向逆向序列差异第124-125页
   ·启示与思考第125-128页
     ·对现代风景区景观设计的启示第125-126页
     ·对名山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思考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1页
附录第131-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万州旧城区绿地建设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川剧观演建筑的时代适应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