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条件下的“草根”文化生成机制及影响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9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7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7-8页 |
研究内容 | 第7页 |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第8-9页 |
第2章 “草根”文化体认 | 第9-21页 |
·“草根”及“草根”族 | 第9-14页 |
·“草根”的含义及起源的初探 | 第9-12页 |
·“草根”族的范围的界定 | 第12-14页 |
·“草根”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 第14-21页 |
·“草根”文化的含义 | 第14-18页 |
·什么是“精英”文化 | 第18页 |
·什么是大众文化 | 第18-21页 |
第3章 网络“草根”文化生成及发展的原因 | 第21-28页 |
·文化因素 | 第21-25页 |
·无知致无权——文化低保促进权力共享 | 第21-23页 |
·对话网民——表达权的释放 | 第23-25页 |
·受众因素 | 第25-26页 |
·不满足于单一的受众身份以及对参与权的渴求 | 第25页 |
·自我个性的展示以及对他人认同感的渴求 | 第25-26页 |
·市场因素 | 第26-27页 |
·“草根”文化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 第26页 |
·市场客体的窥私心理 | 第26-27页 |
·媒介与文化政策因素 | 第27-28页 |
·政策助推“草根”文化发展 | 第27-28页 |
第4章 网络红人:草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杂糅 | 第28-44页 |
·网络红人 | 第28-32页 |
·网络红人的概述 | 第28-29页 |
·以“旭日阳刚”现象为例,探讨网络红人出现的原因 | 第29-32页 |
·网络红人中草根文化的功能分析 | 第32-37页 |
·“草根”文化的显性正功能 | 第33-36页 |
·“草根”文化的隐性负功能 | 第36-37页 |
·大众文化在网络红人中的功能分析 | 第37-38页 |
·大众文化对网络红人的助推作用 | 第37-38页 |
·大众文化决定了网络红人事件的舆论走向 | 第38页 |
·“草根”文化与大众文化杂糅于网络红人事件中 | 第38-39页 |
·网络红人现象的伦理反思 | 第39-44页 |
·网络红人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 第39-40页 |
·网络红人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 | 第40-44页 |
第5章 新媒体条件下网络“草根”文化的影响与引导 | 第44-55页 |
·网络条件下的“草根”话语权研究 | 第44-47页 |
·网络“草根”话语权的定义 | 第44-45页 |
·网络“草根”话语权的特性 | 第45-47页 |
·网络条件下“草根”话语权的滥用 | 第47-50页 |
·网络“草根”话语权被滥用的原因 | 第47-48页 |
·网络“草根”话语权释放的弊病 | 第48-50页 |
·网络“草根”话语权释放的传播价值和社会价值 | 第50-53页 |
·监管环境 | 第50-51页 |
·协调社会 | 第51-52页 |
·传承文化 | 第52页 |
·加强公众民主意识 | 第52-53页 |
·“引”、“疏”结合,引导网络“草根”文化 | 第53-55页 |
·“引”为先 | 第53页 |
·“疏”为辅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