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述 | 第11-28页 |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 | 第11-15页 |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我国刑事政策的演变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15-18页 |
一、"宽"的含义 | 第16-17页 |
二、"严"的含义 | 第17页 |
三、"济"的含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础 | 第18-22页 |
一、社会时代基础 | 第18-19页 |
二、传统文化基础 | 第19-20页 |
三、刑法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第四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地位 | 第22-28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项基本的刑事政策 | 第22-24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新发展 | 第24-26页 |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修正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立法实现——调整刑罚结构 | 第28-34页 |
第一节 现行刑罚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死刑过重 | 第28-29页 |
二、生刑过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死刑的立法完善 | 第30-32页 |
一、削减死刑数量 | 第30页 |
二、删除有关死刑的绝对确定法定刑 | 第30-31页 |
三、适当提高死刑缓期执行的严厉程度 | 第31-32页 |
第三节 自由刑的立法完善 | 第32-34页 |
一、无期徒刑的立法完善 | 第32-33页 |
二、有期徒刑的立法完善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实现——积极探索刑事和解 | 第34-41页 |
第一节 推行刑事和解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 | 第34-36页 |
一、刑事和解概述 | 第34-35页 |
二、刑事和解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精神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的中国实践 | 第36-37页 |
一、刑事和解的实践回顾 | 第36-37页 |
二、我国刑事和解的共性特征 | 第37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想 | 第37-41页 |
一、刑事和解的适用对象 | 第37-38页 |
二、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8-39页 |
三、刑事和解的提出和受理 | 第39页 |
四、刑事和解过程的调控 | 第39-40页 |
五、刑事和解的结果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实现——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 第41-46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制度概况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一、法律法规滞后 | 第43页 |
二、执行机构不尽统一 | 第43页 |
三、适用对象不尽合理 | 第43页 |
第三节 积极完善和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 第43-46页 |
一、制定一部专门的《社区矫正法》 | 第43-44页 |
二、明确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 | 第44-45页 |
三、科学界定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