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宽和化刑事政策的基本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概述 | 第11-14页 |
一、刑事政策的定义 | 第11-13页 |
二、刑事政策研究的实质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宽和化是国际发展趋势 | 第14-19页 |
一、从刑罚的发展看刑事政策的演变 | 第14-15页 |
二、宽和化是近代刑事政策的发展方向 | 第15-16页 |
三、我国现代刑事政策的发展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宽和化是我国法律传统的固有特征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和化思想 | 第19-22页 |
一、和谐处世的思想 | 第19-20页 |
二、尊重生命、保护人伦的思想 | 第20页 |
三、以德服人的思想 | 第20-22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重刑之下的慎刑和恤刑思想 | 第22-23页 |
一、我国古代的慎刑思想及其表现 | 第22-23页 |
二、我国古代的恤刑思想及其表现 | 第23页 |
第三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道德性要求用刑宽和 | 第23-27页 |
一、从德与刑的关系看刑事政策宽和化 | 第24-25页 |
二、从儒法思想的碰撞看刑事政策的宽和化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提倡宽和化刑事政策的实质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公权力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必须受到制约 | 第27-31页 |
一、从权力的来源看限制权力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二、从公权力的作用看限制权力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三、从有限政府的角度看限制权力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四、从道德的角度看限制权力的必要性 | 第31页 |
第二节 宽和化的刑事政策要求对刑罚权予以必要限制 | 第31-35页 |
一、刑罚权的严酷性要求对其予以必要限制 | 第32-34页 |
二、宽容是刑法真正获取公众信仰的关键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宽和化政策在刑事法律发展中的表现 | 第35-43页 |
第一节 非犯罪化与轻刑化的发展 | 第35-38页 |
一、非犯罪化是刑事政策宽和化的终极目标 | 第35-36页 |
二、轻刑化是刑事政策宽和化的主要表现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死刑存废与宽和化的关系 | 第38-43页 |
一、死刑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第39-40页 |
二、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 第40-41页 |
三、刑事政策的宽和化要求废除死刑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宽和化刑事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及运用 | 第43-52页 |
第一节 我国建国以来的主要刑事政策 | 第43-46页 |
一、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宽和化刑事政策的发端 | 第43-44页 |
二、"严打"抑制了我国刑事政策宽和化的发展 | 第44-45页 |
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宽和化刑事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 第46-48页 |
一、转型时期中国刑事政策的主要特点 | 第46-47页 |
二、宽和化是当代中国刑事政策的合理选择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当前宽和化的刑事政策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 第48-52页 |
一、刑事和解 | 第48-49页 |
二、相对不起诉 | 第49-50页 |
三、社区矫正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