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白藜芦醇的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白藜芦醇的提取与合成 | 第11-13页 |
·白藜芦醇的提取 | 第11-12页 |
·白藜芦醇的化学合成方法 | 第12-13页 |
·白藜芦醇的生物活性 | 第13-15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3-14页 |
·白黎芦醇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14-15页 |
·白藜芦醇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 第15页 |
·T2毒素结构与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T2毒素产生菌株、产毒条件和提取 | 第16页 |
·T2毒素的危害 | 第16-17页 |
·T2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17页 |
·T2毒素的检测 | 第17-18页 |
·免疫学分析法 | 第17-18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8页 |
·生物学鉴定法 | 第18页 |
·T2毒素对细胞凋亡的作用 | 第18-20页 |
·T2毒素对动物机体的作用 | 第20-22页 |
·抗氧化剂与T2毒素的拮抗作用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绪论 | 第24-26页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26-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高温实验 | 第28-30页 |
·高湿实验 | 第30-32页 |
·强光照实验 | 第32-35页 |
·酸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碱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氧化剂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日光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温度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pH对白藜芦醇稳定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白藜芦醇与3,4',5-三乙酰白藜芦醇熔点测定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白藜芦醇与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的作用 | 第42-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 第46页 |
·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对HepG2肝癌细胞的作用 | 第46-48页 |
·T2毒素与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对HepG2肝癌细胞增殖的联合作用 | 第48-50页 |
·HepG2肝癌细胞形态学观察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五章 乙酰化衍生物体外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研究 | 第54-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法)测定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57-58页 |
·硫氰酸铁法(FTC法)测定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58-60页 |
·白藜芦醇及其乙酰化衍生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 | 第62-64页 |
·白藜芦醇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62页 |
·白藜芦醇与T2毒素对HepG2肝癌细胞作用 | 第62-63页 |
·乙酰化衍生物体外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研究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