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以郑州大学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导论第14-27页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第14-16页
  (一) 问题的缘起第14-15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5-16页
 二、本课题的前沿研究动态第16-18页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8页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难点第18-19页
 五、郑州大学案例的代表性第19-27页
  (一) 郑州大学概况第19-20页
  (二) 郑州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八年第20-25页
  (三) 积极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第25-27页
第一章 高校贫困生的现况描述第27-40页
 一、贫困生概况第27-30页
  (一) 贫困生概念第27页
  (二) 贫困生界定第27-28页
  (三) 贫困生规模第28-30页
 二、高校贫困生成因分析第30-40页
  (一) 来自农村贫困生的成因第31-33页
  (二) 来自城镇贫困生的成因第33-35页
  (三) 贫困生形成的家庭原因第35-36页
  (四) 高校收费造成贫困生比例大幅上升第36-37页
  (五) 高校扩招造成贫困生数量激剧增加第37-38页
  (六) 资助制度的低效运行使贫困生数量居高不下第38-40页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理论探讨第40-88页
 一、和谐社会——爱无差等第40-46页
  (一) 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第40-42页
  (二) 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第42-43页
  (三) 和谐社会从空想走向实践第43-45页
  (四) 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和谐社会题中之义第45-46页
 二、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第46-65页
  (一) 教育公平之本义第46-48页
  (二) 教育公平之思想第48-51页
  (三) 教育公平之功能第51-52页
  (四) 教育公平之缺失第52-57页
  (五) 教育不公之危害第57-60页
  (六) 教育公平之阻力第60-62页
  (七) 教育公平之呼唤第62-64页
  (八) 教育公平之构建第64-65页
 三、公共服务——阳光普照第65-71页
  (一)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之义第65-66页
  (二)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内涵第66-67页
  (三)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意义第67-69页
  (四)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观必然性第69-70页
  (五)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缺项第70页
  (六)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证第70-71页
 四、教育产业化反思第71-88页
  (一) 教育属性分析第72-75页
  (二) 教育产业化的缘起第75-77页
  (三) 教育产业化的实质第77-78页
  (四) 教育产业化的表现第78-80页
  (五) 教育产业化的危害第80-88页
第三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政策评价第88-118页
 一、政策效果第88-105页
  (一) 国家助学成就巨大第88-95页
  (二) 河南助学成果丰硕第95-97页
  (三) 郑州大学助学步履扎实第97-105页
 二、政策评价第105-118页
  (一) 评价的理论依据第105-112页
  (二) 评价的案例依据第112-113页
  (三) 评价的具体过程第113-117页
  (四) 评价的最后结论第117-118页
第四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政策思考第118-148页
 一、资助角色的位阶思考第118-121页
  (一) 政府是主体第118-119页
  (二) 社会是支撑第119-120页
  (三) 高校是载体第120-121页
  (四) 家庭是基础第121页
 二、资助投入的力度思考第121-125页
  (一)对政府而言,加大力度的目标是财政投入争取达到GDP的4%第121-123页
  (二)对杜会而言,加大力度的目标是捐.总倾争取达到高校总经费5%的目标第123-124页
  (三)对离校而言,加大力度的目标是确保资助金倾不低于学费收入的10%第124-125页
 三、资助政策的立法思考第125-131页
  (一) 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第125页
  (二) 现有资助法律的评述第125-127页
  (三) 资助立法的意义第127-129页
  (四) 资助立法的原则第129-131页
 四、资助经验的借鉴思考第131-140页
  (一) 五国资助经验介绍第131-135页
  (二) 借鉴与思考第135-140页
 五、资助原则的改革思考第140-148页
  (一) 助学育人原则第140-141页
  (二) 助学贷款为主原则第141-143页
  (三) 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相融合一原则第143-144页
  (四) 学费减免淡出原则第144-145页
  (五) 助学贷款中生源地贷款为主原则第145-148页
第五章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制度建议第148-197页
 一、成立教育银行第148-151页
  (一) 成立教育银行的必要性第148-149页
  (二) 成立教育银行的意义第149-150页
  (三) 成立教育银行的设想第150-151页
 二、发行教育彩票第151-160页
  (一) 发行教育彩票的必要性和意义第152-155页
  (二) 发行教育彩票的可行性第155-158页
  (三) 发行教育彩票的建议第158-160页
 三、发行教育公债第160-165页
  (一) 教育公债的含义及其特点第160页
  (二) 发行教育公债的必要性和意义第160页
  (三) 发行教育公债的可行性研究第160-162页
  (四) 教育公债发行建议第162-163页
  (五) 教育公债的使用设计第163-165页
 四、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第165-172页
  (一) 现况扫描第165-168页
  (二) 成立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意义第168-170页
  (三) 高校教育基金会的成立第170页
  (四) 操作建议第170-172页
 五、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第172-176页
  (一)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有利于贫困生完成学业第172-174页
  (二) 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局限性第174-175页
  (三)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是高教改革的必然选择第175-176页
 六、提升勤工助学层级第176-180页
  (一)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第176-177页
  (二) 将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合二为一第177页
  (三)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第177-178页
  (四) 物质帮扶与精神育人并举第178页
  (五) 体力劳动与智力输出兼容第178-179页
  (六) 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第179页
  (七) 巩固校内与拓展校外有机结合第179-180页
  (八) 由个体自发型向群体组织型过渡第180页
  (九) 由单一性向多样化拓展第180页
 七、加强心理教育第180-189页
  (一) 贫困生心理透视第180-182页
  (二)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182-185页
  (三) 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第185-189页
 八、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资信系统第189-193页
  (一) 现况堪忧第189-190页
  (二) 原因分析第190-191页
  (三) 建立意义第191-192页
  (四) 建立措施第192-193页
 九、为助学贷款买保险第193-197页
  (一) 题中之义第193页
  (二) 重要意义第193-194页
  (三) 实施方案第194-195页
  (四) 范例研究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09页
后记第209-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研究
下一篇:权力的逻辑--大学组织运行的社会学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