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前言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社会表征研究述评 | 第12-18页 |
·社会表征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12-13页 |
·社会表征的定义及内涵 | 第13-14页 |
·社会表征的结构和机制 | 第14-15页 |
·社会表征与社会认同 | 第15-16页 |
·社会表征的相关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述要 | 第18-20页 |
·文化的概念 | 第18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 第18-20页 |
·民族认同中的文化作用 | 第20-23页 |
·文化认同 | 第20页 |
·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20-22页 |
·中华民族“统一”中的文化力量 | 第22-23页 |
·以往研究的启示 | 第23-24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操作化定义 | 第24页 |
·研究假设 | 第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被试 | 第24页 |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研究过程 | 第25页 |
·统计方法 | 第25-26页 |
四、研究一:焦点组访谈的质化研究 | 第26-34页 |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预访谈 | 第26页 |
·正式访谈 | 第26-27页 |
·焦点组访谈结果处理 | 第27-34页 |
·收集整理词语 | 第27页 |
·数据编码 | 第27-31页 |
·提名内容分析 | 第31-34页 |
五、研究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结构分析 | 第34-53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编制青少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问卷 | 第34页 |
·预测 | 第34页 |
·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34-37页 |
·临界比率 | 第34页 |
·题总相关 | 第34-35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信度指标 | 第36-37页 |
·预测修订问卷 | 第37页 |
·正式施测 | 第37-38页 |
·研究结果 | 第38-53页 |
·正式量表的项目分析 | 第38-39页 |
·信度分析 | 第39页 |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总体状况 | 第4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发展趋势 | 第41-42页 |
·人口学变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关系 | 第42-49页 |
·人口学变量对中国传统文化表征的逐步回归 | 第49-5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中心因素和外围因素 | 第51-53页 |
六、研究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 | 第53-56页 |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获取有效数据 | 第53-54页 |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54页 |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总体状况 | 第54页 |
·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分析 | 第54-56页 |
七、分析讨论 | 第56-63页 |
·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内容研究 | 第56-57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结构研究 | 第57-58页 |
·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影响因素 | 第58-60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 第58页 |
·人口学变量因素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的中心因素和外围因素 | 第60-6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61-63页 |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整体状况 | 第61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 | 第61-63页 |
八、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一 焦点组访谈设计 | 第68-69页 |
附录二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的预测研究 | 第69-70页 |
附录三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表征的正式问卷 | 第70-71页 |
附录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相关问卷 | 第71-75页 |
附录五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