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序言 | 第10-16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1. 重要的学术地位 | 第10-11页 |
2. 研究的欠缺 | 第11页 |
3. 与研究方向有关 | 第11-12页 |
(二) 课题研究的价值 | 第12-13页 |
1. 丰富教育史学科内容 | 第12-13页 |
2. 对今日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 第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 大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台湾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的与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文中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一) 何谓实学 | 第16-18页 |
(二) 何谓浙东学术 | 第18-19页 |
二、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9-33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20-22页 |
1. 政治上的“和议”与“右文” | 第20-21页 |
2. 经济的复苏 | 第21-22页 |
(二) 家庭背景 | 第22-24页 |
1. 官宦世家 | 第22-23页 |
2. 家学渊源 | 第23-24页 |
(三) 教育背景 | 第24-26页 |
1. 受教育 | 第24-25页 |
2. 办教育 | 第25-26页 |
(四) 学术背景 | 第26-33页 |
1. 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 第27页 |
2. 理学的南传 | 第27-28页 |
3. 与众学者的学术交流 | 第28-33页 |
三、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33-37页 |
(一) 对于“理”的理解 | 第33-35页 |
1. “理”是超时空的绝对 | 第33-34页 |
2. “理”或“天理”乃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 第34页 |
3. “理”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 | 第34页 |
4. “天理”即“天命” | 第34-35页 |
(二) 对于“心”的理解 | 第35-36页 |
(三) 关于宇宙生成和理气、形神关系 | 第36-37页 |
1. 万物都是受天地一元之气生成的 | 第36页 |
2. 在理气关系上,吕祖谦主张理不离气 | 第36-37页 |
四、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37-56页 |
(一) 实学教育目的 | 第37-38页 |
1. 受教育者能以封建道德律己 | 第37页 |
2. 培养有实用的人才 | 第37-38页 |
(二) 实学教育内容 | 第38-52页 |
1. 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 | 第38-39页 |
2. 关注国计民生教育 | 第39-42页 |
3. 军事教育 | 第42-43页 |
4. 吏治教育 | 第43-46页 |
5. 爱国教育 | 第46-47页 |
6. 历史观教育 | 第47-49页 |
7. 科举教育 | 第49-51页 |
8. 社会教化 | 第51-52页 |
(三) 实学教育方法 | 第52-56页 |
1. 涵泳持养,存长久心 | 第52-53页 |
2. 不讳过自足,广泛积累学习素材 | 第53-54页 |
3. 讲习交流 | 第54-55页 |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 第55页 |
5.勇于存疑 | 第55-56页 |
五、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56-61页 |
(一) 重视道德教化 | 第56-57页 |
(二) 强调经世致用 | 第57-58页 |
(三) 不拘门户偏见 | 第58-59页 |
(四) 坚守家学传统 | 第59页 |
(五) 教学与科研并进 | 第59-60页 |
(六) 重践履 | 第60-61页 |
六、吕祖谦实学教育思想的价值 | 第61-68页 |
(一) 对南宋教育与学术的震撼 | 第62-63页 |
(二) 对元明清时期教育与学术的引领 | 第63-65页 |
(三) 对近代教育的启蒙 | 第65-66页 |
(四) 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示 | 第66-68页 |
1. 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实事求是的崇实精神 | 第66页 |
2. 在教学实践中灌输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 第66-67页 |
3. 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 | 第67页 |
4. 在教学实践中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