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宋、元哲学(960~1368年)论文--周敦颐(濂溪,1017~1073年)论文

宋初理学教育家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关怀--以周敦颐、张载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序言第9-20页
 (一) 选题缘由第9-11页
 (二)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 理论层面第11-12页
  2. 实践层面第12页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2-14页
  1. 研究思路第12-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4-15页
 (五) 文献综述第15-20页
  1. 目前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第15-17页
  2. 核心概念厘定第17-20页
一、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20-26页
 (一)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第20-22页
  1. 理学形成的经济背景第20页
  2. 理学产生的政治环境第20-21页
  3. 理学形成的文化氛围第21-22页
 (二) 理学形成的理论渊源第22-26页
  1. 唐代韩愈、李翱首开道学端倪第22-23页
  2. 宋初理学三先生的道学思想第23-26页
二、周敦颐和张载的道德追求第26-42页
 (一) 周敦颐、张载道德学说的基石:宇宙本体论和人性论第26-30页
  1. 宇宙本体论第26-28页
  2. 人性善恶的探讨第28-30页
 (二) 周敦颐、张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追求第30-42页
  1. 学为圣人——“诚”而无欲、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第30-32页
  2. 不慕富贵,寻孔颜乐处——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第32-34页
  3. 出淤泥而不染——洒脱磊落的人格品质第34-36页
  4. 惩忿窒欲——改过迁善的自修自省之道第36-39页
  5. 热爱学生——无私无隐的师德品质第39-42页
三、周敦颐和张载的价值关怀第42-51页
 (一) 天人合一:吾民同胞,物吾与也第42-44页
 (二) 横渠四句:深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44-46页
 (三) 忧患意识:进退皆忧, 先忧后乐第46-48页
 (四) 救世济民:关心民生,以民为本第48-51页
四、薪火相继——周敦颐、张载道德价值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第51-57页
 (一) 周敦颐、张载学术地位的升格第51-52页
 (二) 周敦颐、张载对二程的影响第52-54页
 (三) 周敦颐、张载对王夫之的影响第54-57页
五、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今社会的影响第57-63页
 (一) 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对民族精神的影响第57-58页
 (二) 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第58-63页
  1. 有利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民本观第58-59页
  2. 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59-60页
  3.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60-63页
六、参考文献第63-67页
 中文类第63-67页
后记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先秦虚静论
下一篇: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