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起跑器对运动员的影响 | 第10页 |
| ·起跑器的前后距离和角度 | 第10-11页 |
| ·小结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6页 |
| ·实验器材以及实验人员的选取 | 第12-13页 |
| ·实验器材 | 第12页 |
| ·实验人员 | 第12-13页 |
|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研究过程简介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以及实验器材工作方式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运动解析和力的冲量测量 | 第16-20页 |
| ·对运动员的最大速度和各角度上的平均速度的测量 | 第16-18页 |
| ·起跑速度与后起跑器角度关系的运动学解析 | 第18-19页 |
| ·力的冲量与后起跑器角度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数据处理 | 第20-32页 |
| ·后起跑器角度与水平速度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 ·后蹬腿踝关节角度与后起跑器角度的关系 | 第21-26页 |
| ·冲量处理结果 | 第26-32页 |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 ·抛弃以感觉选择起跑器角度的习惯 | 第32页 |
| ·30°到45°应当成为运动员的首选后起跑器角度 | 第32页 |
| ·后蹬腿踝关节的角度是确定后起跑器角度的必要因素 | 第32-33页 |
| ·水平力与垂直力的冲量比值大小与运动速度没有正比关系 | 第33页 |
| ·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