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8页 |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进展及其抗病育种 | 第17-31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研究 | 第18页 |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 | 第18-19页 |
·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特点 | 第19-20页 |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和分布 | 第20-21页 |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策略 | 第21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研究及其利用 | 第21-23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及其利用 | 第23-27页 |
·水稻白叶枯病抗病育种 | 第27-31页 |
·Bt 基因及转Bt 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 第31-40页 |
·苏云金芽孢杆菌(Bt)及其杀虫晶体蛋白 | 第32-34页 |
·转Bt 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和商品化现状 | 第34-37页 |
·害虫对Bt 作物抗性的产生及其对策 | 第37-39页 |
·转入基因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9-40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 第40-48页 |
·DNA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概述 | 第40-43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43-48页 |
第二章 多抗性转基因水稻恢复系的培育 | 第48-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4页 |
·供试植物材料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亲本及其杂种的抗性 | 第54页 |
·抗虫、抗除草剂水稻恢复系T773-1 的育成 | 第54-56页 |
·抗白叶枯病水稻恢复系T773-2 的育成 | 第56页 |
·抗虫、抗除草剂、抗白叶枯病的多抗转基因水稻恢复系的育成 | 第56-59页 |
·杂交后代的田间抗虫性表现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3页 |
·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育种的意义 | 第60-6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61页 |
·转基因作物农艺性状的改良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水稻香味基因与抗白叶枯基因的分子标记聚合育种 | 第63-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水稻材料及选择标记 | 第64-65页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7页 |
·自交F_2 代分离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66-67页 |
·自交F_3 代分离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67-71页 |
·自交F_4 代分离群体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71-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四章 cry1Ab 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 | 第79-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6页 |
·材料 | 第80页 |
·方法 | 第80-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7页 |
·分离群体的表现型 | 第86-87页 |
·Tail-PCR 法获得外源基因侧翼序列 | 第87-93页 |
·微卫星标记的发展 | 第93-94页 |
·SSR 标记引物的群体分析 | 第94-96页 |
·标记基因型与抗性表现型的共分离 | 第96-97页 |
·连锁分析 | 第97页 |
·讨论 | 第97-102页 |
·转cry1Ab 基因的定位 | 第97-99页 |
·关于Tail-PCR 技术的应用 | 第99-100页 |
·关于外源转基因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9页 |
附表Ⅰ分离群体F_3-1 各单株的基因型结果 | 第119-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