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引言 | 第7-8页 |
二、先秦儒家知己意识产生的原因 | 第8-27页 |
1、封建体系的解体和士人地位的变化 | 第10-16页 |
(1) 封建体系的解体 | 第10-13页 |
(2) “士”内涵的演变 | 第13-14页 |
(3) 士之贫困化 | 第14-16页 |
2、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16-21页 |
(1) “自我”的发展 | 第16-18页 |
(2) 天命观的转变 | 第18-21页 |
3、儒家忧患意识的产生 | 第21-23页 |
4、权与理的二分化 | 第23-27页 |
三、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的内涵 | 第27-52页 |
1、己知—先秦儒家知己意识的特质 | 第27-34页 |
(1) 先秦儒家对自身的认识 | 第27-30页 |
(2) 先秦儒家对自身的修养 | 第30-34页 |
2、知遇 | 第34-43页 |
(1) 儒家的任贤思想 | 第35-36页 |
(2) 先秦儒家的政治实践 | 第36-40页 |
(3) 知己难遇 | 第40-43页 |
3、知己与天人 | 第43-47页 |
(1) 孔子:唯天知己 | 第44-45页 |
(2) 孟子:尽心、知命、知天 | 第45-46页 |
(3) 荀子:天人相分 | 第46-47页 |
4、儒家朋友观 | 第47-52页 |
(1) 天下以市道交 | 第47-50页 |
(2) 儒家朋友观—以友辅德 | 第50-52页 |
四、先秦儒家知己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