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绪论 | 第7-12页 |
二、礼坏乐崩—荀子隆礼的背景 | 第12-25页 |
1、荀子隆礼的时代背景 | 第13-18页 |
(1) 礼制崩坏的社会乱象 | 第13-16页 |
(2) 礼制实践的自身困境 | 第16-18页 |
2、荀子隆礼的学术背景 | 第18-25页 |
(1) 各家学者的“治道”争鸣 | 第18-22页 |
(2) 稷下学宫中的学术交融 | 第22-25页 |
三、荀子隆礼思想的人性论依据 | 第25-30页 |
四、荀子隆礼思想的理论建构 | 第30-56页 |
1、荀子隆礼思想的基本精神 | 第30-41页 |
(1) 礼的起源与范畴 | 第31-34页 |
(2) 礼的本质与效用 | 第34-41页 |
2、荀子隆礼思想的政治特色 | 第41-56页 |
(1) “隆礼义而杀《诗》、《书》” | 第41-49页 |
(2) “隆礼重法” | 第49-56页 |
五、荀子隆礼思想的意义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