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第二章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相关理论 | 第19-34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 | 第19-24页 |
·旅游目的地涵义 | 第19页 |
·形象的涵义 | 第19-20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涵义 | 第20-24页 |
·CIS理论 | 第24-27页 |
·CIS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24-26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CIS导入程序 | 第26页 |
·对CIS的认识 | 第26-27页 |
·TDIS模式 | 第27-32页 |
·基本内容 | 第27-29页 |
·旅游地形象系统设计模式(TDIS) | 第29-32页 |
·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 | 第32-34页 |
·基本内容 | 第32页 |
·对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程序的认识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的构建 | 第34-52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 | 第34-35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调研——形象塑造系统的基础和前提 | 第35-36页 |
·针对旅游地的地方性资源调研 | 第35页 |
·针对旅游者的旅游地形象调查 | 第35-36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形象塑造系统的核心 | 第36-38页 |
·领先定位 | 第36页 |
·比附定位 | 第36页 |
·逆向定位 | 第36-37页 |
·空隙定位 | 第37页 |
·多头定位 | 第37页 |
·组合定位 | 第37页 |
·旅游形象主题口号的设计 | 第37-38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形象塑造系统的关键 | 第38-42页 |
·旅游地人—地感知形象设计(VI设计) | 第38-40页 |
·旅游地人—人感知形象设计(BI设计) | 第40-42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形象塑造系统的重点 | 第42-48页 |
·传播的要素分析 | 第42-44页 |
·传播媒介的选择 | 第44-46页 |
·传播推广策略 | 第46-48页 |
·旅游地形象传播的空间策略 | 第48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管理——形象塑造系统的保证 | 第48-52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维系、巩固和提升 | 第49页 |
·旅游地形象的更新和再定位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天津旅游形象塑造研究 | 第52-72页 |
·天津旅游形象调研 | 第52-61页 |
·地方性资源调研 | 第52-57页 |
·旅游形象调研 | 第57-61页 |
·天津旅游形象定位 | 第61-62页 |
·天津旅游形象设计 | 第62-69页 |
·天津旅游理念形象设计 | 第62-65页 |
·天津旅游视觉形象设计 | 第65-68页 |
·天津旅游行为形象设计 | 第68-69页 |
·天津旅游形象传播 | 第69-71页 |
·积极组织大型节事活动——乘着奥运的风帆 | 第70页 |
·区域合作——京津一体化 | 第70页 |
·设计并开发"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旅游形象品牌及名片 | 第70-71页 |
·天津旅游形象管理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 第72页 |
·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系统中应该加强管理子系统的研究 | 第72-73页 |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滨海度假胜地"旅游形象的塑造 | 第73页 |
·创新点 | 第73-74页 |
·选题角度上的创新 | 第73页 |
·选题内容上的创新 | 第73页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73-74页 |
·不足之处 | 第74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