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氧化钛粒子的表面改性及其电泳显示液的制备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引言 | 第8页 |
·电子纸显示概述 | 第8-17页 |
·电子纸显示的特点及其分类 | 第8-9页 |
·微胶囊电泳显示原理及其组成 | 第9-14页 |
·分散相——电泳颗粒 | 第10-11页 |
·分散介质——溶剂 | 第11-12页 |
·稳定剂 | 第12-13页 |
·电荷控制剂 | 第13-14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14-17页 |
·微胶囊技术 | 第14-15页 |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5-17页 |
·显示器件 | 第17页 |
·电泳颗粒的表面改性 | 第17-23页 |
·无机物改性处理 | 第18-20页 |
·二氧化硅包覆 | 第18-19页 |
·三氧化二铝包覆 | 第19-20页 |
·有机物改性处理 | 第20-23页 |
·表面活性剂处理 | 第20-21页 |
·偶联剂处理 | 第21-23页 |
·聚合物包覆处理 | 第23页 |
·物理改性处理 | 第23页 |
·微胶囊电子墨水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实验及分析测试仪器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黑色电泳粒子的制备 | 第27-28页 |
·黑色电泳粒子的表面改性 | 第28-30页 |
·无机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包覆改性 | 第28-29页 |
·有机聚合物包覆改性 | 第29页 |
·先用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用有机聚合物包覆改性 | 第29-30页 |
·电泳显示液的配制 | 第30页 |
·微胶囊的制备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55页 |
·黑色中空电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1-36页 |
·聚合物/T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3页 |
·黑色中空电泳粒子的表征 | 第33-36页 |
·氨气氛围下焙烧 | 第33-35页 |
·氩气氛围下焙烧 | 第35-36页 |
·黑色电泳粒子的表面改性 | 第36-46页 |
·无机物以及表面活性剂包覆改性 | 第37-39页 |
·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图的分析 | 第37-38页 |
·改性前后电泳性能的分析 | 第38-39页 |
·有机聚合物包覆改性 | 第39-41页 |
·改性前后红外光谱图的分析 | 第39-40页 |
·改性前后电泳性能的分析 | 第40-41页 |
·先用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用有机聚合物包覆改性 | 第41-46页 |
·硅烷偶联剂处理 | 第41-43页 |
·有机聚合物包覆 | 第43-46页 |
·电泳显示液的配制 | 第46-50页 |
·不同电荷控制剂对电泳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三乙醇胺作为电荷控制剂 | 第46-47页 |
·T151/152 作为电荷控制剂 | 第47页 |
·Span80 用量对电泳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T151 用量对电泳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T151 用量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电泳显示液显示效果的测试 | 第50-52页 |
·底色粒子与显色粒子用量比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电极间厚度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电泳性能 | 第52-55页 |
·微胶囊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52-53页 |
·微胶囊的电泳性能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