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尖山—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相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8-11页 |
三、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1-12页 |
四、主要工作量及认识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构造特征 | 第15-19页 |
一、盆地构造特征 | 第15-17页 |
二、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沉积背景 | 第19-22页 |
一、沉积背景 | 第19页 |
二、沉积演化史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特征 | 第22-43页 |
第一节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 第22-28页 |
一、地层划分的思路方法 | 第22-23页 |
二、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 第23-28页 |
第二节 地层对比及地层特征 | 第28-33页 |
一、地层对比方法 | 第28-30页 |
二、长6油层组地层及岩性特征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层序级别、划分 | 第33-43页 |
一、层序划分方法 | 第33页 |
二、层序界面识别 | 第33-37页 |
三、体系域类型划分及特点 | 第37-38页 |
四、层序划分 | 第38-39页 |
五、层序与油气 | 第39-43页 |
第三章 物源分析 | 第43-57页 |
第一节 盆地周缘古陆特征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盆地古水流方向及物源分析 | 第44-48页 |
一、盆地古流向分析 | 第44-46页 |
二 盆地物源分析 | 第46-48页 |
第三节 胡尖山—吴起地区物源分析 | 第48-55页 |
一、胡尖山—吴起地区重矿物分析 | 第48-50页 |
二、胡尖山—吴起地区轻矿物分析 | 第50页 |
三、胡尖山—吴起地区岩屑分析 | 第50-51页 |
四、胡尖山—吴起地区阴极发光分析 | 第51-52页 |
五、胡尖山—吴起地区地球化学分析 | 第52-55页 |
第四节 源区性质及构造背景讨论 | 第55-57页 |
一、源区性质 | 第55-56页 |
二、构造背景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 第57-93页 |
第一节 沉积相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58-72页 |
一、岩石学特征 | 第58-66页 |
二、沉积构造 | 第66-70页 |
三、古生物标志 | 第70页 |
四、测井相分析 | 第70-72页 |
第三节 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72-83页 |
一、盆地沉积体系研究 | 第72-73页 |
二、胡尖山—吴起地区沉积微相 | 第73-83页 |
第四节 沉积相模式 | 第83-85页 |
第五节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85-93页 |
一、盆地长6期沉积相研究 | 第85-86页 |
二、长6_3段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 第86-87页 |
三、长6_2段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 第87-89页 |
四、长6_1段沉积微相与砂体展布 | 第89-93页 |
第五章 油藏富集规律与有利区块预测 | 第93-111页 |
第一节 成藏地质条件 | 第93-97页 |
一、烃源岩条件 | 第93-95页 |
二、储层条件 | 第95-97页 |
三、盖层条件及油气圈闭类型 | 第97页 |
第二节 油藏控制因素及富集规律 | 第97-103页 |
一、油藏控制因素 | 第97-101页 |
二、油藏富集规律 | 第101-102页 |
三、油藏类型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有利区块预测 | 第103-111页 |
一、预测依据 | 第103-104页 |
二、有利区块预测 | 第104-11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图版 | 第115-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