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 第10-12页 |
·病原及发病症状 | 第10-12页 |
·侵染循环及防治 | 第12页 |
2 细菌分泌系统 | 第12-18页 |
·Ⅲ型分泌系统简述 | 第15-17页 |
·Ⅲ型分泌系统hrp基因 | 第15-16页 |
·Ⅲ型效应子及分子伴侣 | 第16-17页 |
·果斑病菌Ⅲ型分泌系统 | 第17-18页 |
·hrcN基因 | 第18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hrcN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21-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1-22页 |
·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Aac5基因组DNA的制备 | 第23-24页 |
·hrcN基因的扩增 | 第24页 |
·hrcN基因的纯化 | 第24-25页 |
·hrcN基因与pMD18-T Vector连接与转化 | 第25页 |
·重组质粒的快速筛选 | 第25-26页 |
·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 | 第26-27页 |
·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m的构建 | 第27页 |
·pK18mobsacB、hrcN-T、Gm-T的连接与转化 | 第27页 |
·hrcN基因突变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hrcN基因突变体的验证 | 第28-29页 |
·PCR方法验证突变体 | 第28页 |
·Southern blot验证突变体 | 第28-29页 |
·ΔhrcN互补菌株的构建及验证 | 第29-30页 |
·致病性和过敏性测定 | 第30页 |
·群体感应信号测定 | 第30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0页 |
·运动性测定 | 第30页 |
·胞外多糖检测 | 第30-31页 |
·生物膜测定 | 第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hrcN基因的克隆 | 第31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1-32页 |
·hrcN基因突变体菌株构建 | 第32-33页 |
·Southern杂交验证突变体 | 第33-34页 |
·hrcN基因的互补菌株构建 | 第34-35页 |
·致病性测定 | 第35-36页 |
·群体感应测定 | 第36-37页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7页 |
·运动性测定 | 第37-38页 |
·胞外多糖测定 | 第38页 |
·生物膜测定 | 第38-3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hrcN基因对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40-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供试菌株 | 第40页 |
·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40-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相关基因实时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41-42页 |
·细菌总RNA的提取 | 第42页 |
·RNA反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 | 第42-43页 |
·建立Real-Time PCR反应体系 | 第43页 |
·相对定量方法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PCR检测引物特异性 | 第44页 |
·细菌总RNA的提取 | 第44页 |
·ΔhrcN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44-46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1 全文结论 | 第47页 |
2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1 | 第53-54页 |
附录2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