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不同维数铕(Ⅲ)配合物的可控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稀土配合物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稀土配合物的结构第17-21页
     ·具有一维结构的稀土配合物第17-18页
     ·具有二维结构的稀土配合物第18-20页
     ·具有三维结构的稀土配合物第20-21页
   ·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第21-22页
   ·稀土配合物的分类第22-25页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性质第25-30页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第25-26页
     ·稀土配合物发光原理第26-27页
     ·稀土配合物发光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发光稀土配合物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9-30页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内容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4页
第二章 铕配合物[Eu(C_6H_4N_5)_3(H_2O)_3](H_2O)_(3.5)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第34-45页
   ·前言第34-35页
   ·实验部分第35-37页
     ·试剂与仪器第35页
     ·实验过程第35-36页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第36-37页
   ·结果与讨论第37-44页
     ·5-(2′-吡啶)四唑合成条件优化第37-39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39-40页
     ·氢质子核磁第40-41页
     ·[Eu(C_6H_4N_5)_3(H_2O)_3](H_2O)_(3.5)(1)的晶体结构第41-42页
     ·5-(2′-吡啶)四唑、其他有机羧酸配体与Eu(Ⅲ)离子的配位竞争第42-43页
     ·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第43-44页
   ·小结第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三章 具有一维和三维结构的铕(Ⅲ)配合物Eu_2(NNO)_4(COO)_2(H_2O)_2(2)和Eu_2(NNO)_4(OOC-COO)(H_2O)_2(3)的可控合成及荧光性质第45-63页
   ·前言第45-46页
   ·实验部分第46-48页
     ·试剂及仪器第46页
     ·实验过程第46-47页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第47-48页
   ·结果与讨论第48-59页
     ·红外光谱第48-51页
     ·配合物2、3的晶体结构第51-56页
     ·草酸用量及Ag(I)离子的引入对配合物2和3结构的影响第56页
     ·配合物2和3的荧光性质第56-58页
     ·配合物2、3的热重分析第58-59页
   ·小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第四章 配体采取五种配位模式的三维异核铕(Ⅲ)-银(Ⅰ)配合物[Eu_4Ag_2(C_(12)H_6O_4N_2)_5(OH)_4(H_2O)_3]·10H_2O的可控合成及荧光性质第63-81页
   ·前言第63-64页
   ·实验部分第64-66页
     ·试剂与仪器第64页
     ·实验过程第64页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第64-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78页
     ·配体2,2′-联吡啶-3,3′二羧酸的表征第66-67页
     ·异核配合物[Eu_4Ag_2(C_(12)H_6O_4N_2)_5(OH)_4(H_2O)_3]·10H_2O的合成条件优化第67-68页
     ·红外光谱第68-70页
     ·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第70-76页
     ·配合物4的荧光光谱第76-77页
     ·配合物4的热重分析第77-78页
     ·微米管的扫描电镜(SEM)表征第78页
   ·小结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81-83页
   ·本论文工作总结第81-82页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第82-8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85-86页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夹心型系列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半胱氨酸插层水滑石的层间反应研究及类水滑石薄膜的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