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学术史回顾 | 第7-10页 |
(一) 大陆研究动态 | 第7-8页 |
(二) 台湾及海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二、目前有关昆明"一二·一"学潮研究的特点 | 第10页 |
三、几点说明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学潮前国共双方在西南联大的活动 | 第12-27页 |
第一节 中共地下组织在西南联大的建立及活动 | 第12-15页 |
一、两个党支部并行阶段(1938.10-1939.7) | 第13页 |
二、一线总支、二线总支阶段(1939.7-1941.1) | 第13-14页 |
三、大疏散后的联大党组织(1941.1-1945.11)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国民党、三青团在西南联大的组织及活动 | 第15-19页 |
一、国民党西南联大区党部的建立与活动 | 第15-17页 |
二、联大三青团分团部的建立及活动 | 第17-18页 |
三、西南联大国民党、三青团关系考察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国、共双方对西南联大学生的争取 | 第19-27页 |
一、国民党、三青团对青年学生的争取 | 第20-22页 |
二、中共秘密外围组织建立及其对学生自治会的领导 | 第22-24页 |
三、国民党对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的防范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国共双方在学潮中的活动 | 第27-54页 |
第一节 共产党:因势利导,掌控学潮 | 第27-39页 |
一、反内战时事晚会的策划 | 第27-29页 |
二、修改《罢课宣言》,团结大多数学生 | 第29-30页 |
三、惨案后调整机构,扩大宣传 | 第30-35页 |
四、从修改复课条件到停灵复课的转变 | 第35-38页 |
五、复课后的"补课"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国民党:不同地位、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措施 | 第39-54页 |
一、云南党政军当局:"防学生如防贼,对学生如对敌" | 第40-45页 |
二、傅斯年:从去李努力到"将万强压力加于罢课者" | 第45-48页 |
三、梅贻琦:从满怀信心到为难失望,再到积极化解 | 第48-49页 |
四、卢汉:从"尽力了息"到"分头多方设法劝阻遏止" | 第49-54页 |
第三章 国共双方在学潮中的斗争策略及得失 | 第54-63页 |
第一节 国民党:分化瓦解,软硬兼施 | 第54-59页 |
一、云南党政军当局:反应激烈,强硬压制 | 第54-56页 |
二、蒋介石:强硬有余,变通较少 | 第56-57页 |
三、国民党在学潮中渐失民心 | 第57-59页 |
第二节 共产党:顺应潮流,积极引导 | 第59-63页 |
一、隐身学生之外,引导学潮于内 | 第59-61页 |
二、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原则,及时改变斗争策略 | 第61-62页 |
三、社会影响在学潮中得到扩大 | 第62-63页 |
第四章 余论:"一二·一"学潮中的中国民主同盟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