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ln1-3、Gln1-4氮利用效率关联性分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9页
   ·世界与我国玉米生产现状第15-16页
     ·世界玉米生产概况第15页
     ·我国玉米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第15-16页
   ·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氮利用效率第16-26页
     ·氮利用效率的定义第16-17页
     ·玉米氮利用效率的遗传与生理学基础第17-24页
       ·玉米氮利用效率的遗传基础第17-19页
       ·玉米氮利用效率的生理学基础第19-22页
         ·氮的代谢途径第19-20页
         ·氮代谢的关键酶类第20-21页
         ·氮素供应对籽粒发育的影响第21-22页
       ·氮利用效率与耐低氮材料评价性状指标第22-24页
     ·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现状与解决途径第24-26页
       ·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现状第24-25页
       ·玉米氮高效研究进展与主要措施第25-26页
         ·玉米氮高效研究进展第25-26页
         ·玉米氮高效主要措施与解决途径第26页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第26-29页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生理功能第26-27页
     ·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家族主要成员与分类第27-28页
     ·胞质型谷氨酰胺合成酶(G51)生理功能及其在氮代谢途径中的角色第28页
     ·玉米G51 基因研究进展第28-29页
   ·关联性分析研究进展及应用第29-36页
     ·定义与概念第29-32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的概念第29页
       ·关联分析和连锁不平衡第29-32页
     ·群体结构及其对关联性分析的影响第32-33页
     ·关联分析中的统计方法第33-34页
     ·基于重要候选基因的关联性分析策略研究进展及其在玉米中的应用第34-36页
   ·本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6-39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36-3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7-38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38-39页
第二章 我国玉米育种与生产上主要自交系氮利用效率评价第39-64页
   ·材料与方法第39-43页
     ·试验材料第39-40页
     ·试验地点第40页
     ·方法第40-42页
       ·土壤养分含量分析第40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40页
       ·叶绿素仪测定分光光度值第40-41页
       ·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1页
         ·取样方法第41页
         ·鲜叶样品预处理第41页
         ·分光光度计测定第41页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含量计算公式第41页
       ·株高和穗位高的测量第41页
       ·结实株数百分率的调查方法第41-42页
       ·室内考种方法第42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42-43页
       ·建立SPAD 值与叶绿素含量回归方程第42页
       ·氮敏感指数第42页
       ·耐低氮系数第42页
       ·耐低氮综合指数第42-43页
   ·结果与分析第43-59页
     ·玉米自交系SPAD 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34 份玉米自交系SPAD 值与叶绿素含量测定第43页
       ·SPAD 值与叶绿素含量回归模型分析第43-44页
     ·主要表型性状的基本统计量分析第44-48页
     ·全生育期低氮与施氮环境下玉米自交系表型性状的基因型差异与分析.第48-49页
     ·玉米氮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建立第49-56页
     ·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的氮响应第56-59页
   ·讨论第59-64页
     ·玉米自交系叶片SPAD 值与叶绿素含量关系的建立第59-60页
     ·玉米氮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建立第60-61页
     ·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氮利用效率的评价第61-62页
     ·玉米自交系和相关性状对氮胁迫的响应第62-63页
     ·耐低氮玉米自交系在育种中的应用第63-64页
第三章 谷氨酰胺合成酶家族重要成员GLN1-3与GLN1-4基因分型第64-80页
   ·材料与方法第64-70页
     ·实验材料第64页
     ·自交系基因组DNA 的提取、纯化和检测第64-65页
     ·PCR 引物设计、PCR 扩增与测序第65-68页
       ·引物设计第65-67页
       ·PCR 扩增体系及程序第67页
       ·PCR 扩增产物的回收、纯化第67-68页
       ·PCR 扩增产物的克隆、转化第68页
       ·样品测序第68页
       ·序列的比对、拼接第68页
     ·PCR 步移第68-70页
       ·衔接头及引物设计第69页
       ·衔接头的合成第69页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连接第69页
       ·PCR 扩增第69页
       ·PCR 产物的回收、克隆和测序第69-70页
     ·序列拼接、提交第70页
     ·内含子和保守结构域(conserved domain)分析第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Gln1-3、Gln1-4 基因组DNA 全长的获第70-71页
     ·基因结构第71-72页
     ·剪接方式与剪接位点分析第72页
     ·蛋白质性质与保守功能域分析第72-74页
     ·Gln1-3 和Gln1-4 基因各个分析区域扩增结第74-76页
     ·Gln1-3 和Gln1-4 基因各个分析区域等位变异分第76-77页
   ·讨论第77-80页
     ·PCR 与步移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结果的可靠性第77-78页
     ·剪接(splicing)方式与剪接位点分析第78页
     ·重点分析区域与关联分析基础第78-79页
     ·Gln1-3 和Gln1-4 基因等位变异分析和功能标记开第79-80页
第四章 基于候选基因策略的玉米氮利用效率关联性分析第80-93页
   ·材料和方法第81-82页
     ·实验材料第81页
     ·序列多态性位点的LD 分析第81页
     ·关联分析第81页
     ·位点效应值的估算第81-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89页
     ·Gln1-3 基因多态性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第82-83页
     ·Gln1-3 基因与耐低氮相关表型性状关联分析结果第83-85页
     ·Gln1-3 基因中与耐低氮相关性状关联位点的单体型第85页
     ·Gln1-4 基因多态性位点的连锁不平衡结构第85-87页
     ·Gln1-4 基因与耐低氮相关表型性状关联分析结果第87-89页
     ·Gln1-4 基因中与耐低氮相关性状关联的位点的单体型第89页
   ·讨论第89-93页
     ·Gln1-3、Gln1-4 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第89-90页
     ·Gln1-3 和Gln1-4 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相关性状的关联性分第90-92页
     ·关联分析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第92-93页
第五章 结论第93-94页
附录第94-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作者简历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苷糖生物合成对棉花纤维和拟南芥根毛伸长的重要性研究
下一篇:EST-SSR和ISSR分子标记在云南茶树资源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