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民族习惯法的定义和内容 | 第9-11页 |
1、习惯法的界定 | 第9-10页 |
2、民族习惯法的界定 | 第10页 |
3、民族习惯法的内容 | 第10-11页 |
二、民族习惯法对于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功能与意义 | 第11-16页 |
1、民族习惯法对于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功能 | 第11-13页 |
2、民族习惯法对于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意义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民族习惯法与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关系分析—以侗族为例 | 第16-32页 |
一、民族习惯法与西南民族人口数量 | 第16-19页 |
1、婚姻习惯法 | 第16页 |
2、宗教习惯法 | 第16-17页 |
3、"不落夫家"习俗 | 第17-18页 |
4、家族习惯法 | 第18-19页 |
二、民族习惯法与西南民族人口素质 | 第19-23页 |
1、婚姻习惯法 | 第19-20页 |
2、生育禁忌与习俗 | 第20-21页 |
3、教育习惯法 | 第21-23页 |
三、民族习惯法与西南民族人口性别结构 | 第23-29页 |
1、家族或宗族习惯法 | 第23-24页 |
2、婚姻和家庭习惯法 | 第24页 |
3、亲属制度 | 第24-25页 |
4、继嗣和继承制度 | 第25-26页 |
5、社会交往习惯法 | 第26-27页 |
6、丧葬宗教习惯法 | 第27页 |
7、命名制度 | 第27-28页 |
8 、"溺婴习俗" | 第28-29页 |
四、民族习惯法与西南民族人口的人际和代际关系 | 第29-32页 |
1、宗族习惯法 | 第29-30页 |
2、婚姻习惯法 | 第30页 |
3、社会交往习惯法 | 第30页 |
4、教育习惯法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个案分析—贵州占里习惯法与人口发展 | 第32-39页 |
一、占里侗寨人口发展概况 | 第32-34页 |
1、占里侗寨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32-33页 |
2、占里侗寨人口发展的特征 | 第33-34页 |
二、习惯法对占里侗寨人口发展的影响 | 第34-36页 |
1、生育习惯法 | 第34-35页 |
2、继承制度 | 第35页 |
3、宗教习惯法 | 第35-36页 |
4、婚育与丧葬习惯法 | 第36页 |
5、生产分配习惯法 | 第36页 |
三、习惯法影响下的占里人口发展的思考 | 第36-39页 |
1、习惯法全面规范占里人们的生育行为 | 第36-37页 |
2、习惯法在占里得到有力的执行 | 第37页 |
3、习惯法在占里得到广泛的宣传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民族习惯法影响下的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对策 | 第39-49页 |
一、民族习惯法是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 第39-42页 |
1、法制手段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手段之 | 第39-40页 |
2、民族习惯法对当今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效力分析 | 第40-42页 |
二、民族习惯法对西南民族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 | 第42-46页 |
1、多子多福与适度人口并存 | 第43-44页 |
2、重男轻女、男女平等与重女轻男并存 | 第44-45页 |
3、重视后代的禁忌与阻碍素质提高的习惯法并存 | 第45-46页 |
三、西南民族人口发展中对民族习惯法的批判与继承 | 第46-49页 |
1、在立法中吸收优秀的民族习惯法成分 | 第46-47页 |
2、行政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可以考虑民族习惯因素 | 第47-48页 |
3、积极发挥村规民约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 第48页 |
4、通过国家建设谋求民族习惯法的良性发展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一: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