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SUMMARY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植物内生细菌概念及其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 ·植物内生菌,内生细菌概念演变 | 第12页 |
| ·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 ·内生细菌种群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和检测 | 第14-16页 |
| ·样品的消毒处理方法 | 第14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和培养 | 第14-15页 |
| ·筛选和定殖检测 | 第15-16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功能多样性 | 第16-18页 |
| ·固氮功能 | 第16-17页 |
| ·促进植物生长功能 | 第17页 |
|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境、抗病虫害等作用 | 第17-18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植物内生细菌的应用潜力 | 第19-20页 |
| ·相互适应的植物-内生细菌体系的筛选与建立 | 第19页 |
|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促进内生细菌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 第19页 |
| ·极端条件下植物内生菌次生代谢物研究 | 第19-20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4页 |
| 1 材料 | 第21-26页 |
| ·研究区情况 | 第21页 |
| ·植物材料采集 | 第21页 |
|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 ·供试培养基 | 第21-22页 |
| ·内生细菌分离培养基 | 第21页 |
| ·筛选功能菌培养基 | 第21-22页 |
| ·生理生化试验培养基 | 第22页 |
| ·试剂种类 | 第22-26页 |
| ·仪器 | 第26页 |
| 2 方法 | 第26-34页 |
| ·珠芽蓼内生细菌的分离 | 第26页 |
| ·功能菌的筛选 | 第26-28页 |
| ·内生细菌固氮能力测定 | 第26-27页 |
| ·内生细菌溶磷性测定 | 第27页 |
| ·内生细菌分泌IAA 性能测定 | 第27页 |
| ·纤维素分解能力测定 | 第27-28页 |
| ·多功能优势内生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28-30页 |
| ·形态学观察 | 第28页 |
| ·生理生化测定 | 第28页 |
| ·内生细菌16S rDNA 的鉴定 | 第28-30页 |
| ·内生细菌天然抗药性的检测 | 第30页 |
| ·内生细菌双抗标记 | 第30页 |
| ·内生细菌定殖研究 | 第30-34页 |
| ·定殖方法 | 第30-31页 |
| ·宿主植物标记菌的分离 | 第31页 |
| ·标记菌鉴定 | 第31-33页 |
| ·寄主范围初探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 ·内生细菌分离结果 | 第34页 |
| ·功能菌筛选结果 | 第34-39页 |
| ·固氮能力筛选结果 | 第34-35页 |
| ·溶磷能力测定结果 | 第35-37页 |
| ·IAA 定量测定结果 | 第37-39页 |
| ·纤维素分解试验结果 | 第39页 |
| ·多功能内生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学研究 | 第39-45页 |
| ·菌体、培养特征及染色反应 | 第39-40页 |
| ·16S rDNA 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 | 第40-42页 |
| ·内生细菌菌株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 ·生理生化性状 | 第43-45页 |
| ·天然抗药性检测结果 | 第45页 |
| ·内生细菌双抗标记结果 | 第45页 |
| ·定殖结果检测 | 第45-48页 |
| ·定殖回收菌的鉴定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附图版 | 第57-58页 |
| 导师简介 | 第58-59页 |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