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中北部陆壳演化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3-15页 |
| ·区位选择 | 第13页 |
| ·沉积地层序列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岩浆活动序列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构造演化序列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综合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陆壳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山西中北部的区域地质研究 | 第19-20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20-21页 |
| ·研究思路、工作方法与技术线路 | 第21-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工作方法 | 第21-22页 |
| ·论文工作流程与研究技术线路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 ·资料的查阅与收集 | 第23页 |
| ·野外考察与分析测试 | 第23-24页 |
| ·综合分析及论文撰写 | 第24页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6-36页 |
| ·自然地理 | 第26-27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7页 |
|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27-32页 |
| ·磁力场特征 | 第28页 |
| ·重力场特征 | 第28页 |
| ·地热场特征 | 第28-32页 |
| ·地层分布 | 第32-33页 |
| ·区域构造格局 | 第33页 |
| ·岩浆分布特征 | 第33-36页 |
| 第三章 沉积建造序列及古地理环境特征 | 第36-83页 |
| ·太古代地层建造序列 | 第36-51页 |
| ·分布区域 | 第36-37页 |
| ·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 | 第37-45页 |
| ·原岩分析与古构造环境分析 | 第45-51页 |
| ·元古代地层建造序列 | 第51-59页 |
| ·地层分布区域 | 第51页 |
| ·地层层序及岩性组合 | 第51-56页 |
| 3 2.3 沉积建造与古地理环境分析 | 第56-59页 |
| ·古生代地层建造序列 | 第59-69页 |
| ·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特征 | 第59-62页 |
| ·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特征 | 第62-66页 |
| ·沉积建造与古地理环境分析 | 第66-69页 |
| ·中生代地层建造序列 | 第69-80页 |
| ·三叠系地层特征 | 第69-73页 |
| ·侏罗系地层特征 | 第73-76页 |
| ·沉积建造与古地理环境分析 | 第76-80页 |
| ·新生代地层建造序列 | 第80-82页 |
| ·早新生代地层特征 | 第80-81页 |
| ·晚新生代地层特征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四章 岩浆建造序列及构造背景特征 | 第83-134页 |
| ·前寒武纪岩浆建造特征 | 第83-103页 |
| ·五台期岩浆岩 | 第83-85页 |
| ·吕梁期岩浆岩 | 第85-102页 |
| ·晋宁期岩奖岩 | 第102-103页 |
| ·中生代岩柴岩建造特征 | 第103-107页 |
| ·新生代岩浆建造特征 | 第107-113页 |
| ·岩紫活动的构造背景分析 | 第11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 第五章 构造演化序列及动力学背景 | 第134-156页 |
| ·基底构造特征 | 第134-140页 |
| ·中生代构造特征 | 第140-144页 |
| ·新生代叠加裂谷带 | 第144-147页 |
| ·动力背景演变分析 | 第147-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 第六章 形成演化模式 | 第156-169页 |
| ·模式建立的原则与途径 | 第156-159页 |
| ·基底形成阶段 | 第159-162页 |
| ·盖层发展阶段 | 第162-165页 |
| ·改造破坏阶段 | 第165-1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6-169页 |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69-173页 |
| ·论文的结论 | 第169-170页 |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170-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81页 |
| 附录 | 第181-185页 |
| 致谢 | 第185-1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86-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