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42页 |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历史和前景 | 第12-13页 |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及性能指标 | 第13-18页 |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 | 第13-15页 |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指标 | 第15-18页 |
| ·发光机理 | 第18-25页 |
| ·有机化合物的发光 | 第18-20页 |
| ·有机分子的激发态能量转移 | 第20-22页 |
|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理论 | 第22-24页 |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过程 | 第24-25页 |
| ·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 | 第25-32页 |
| ·空穴注入材料 | 第25页 |
| ·空穴传输材料 | 第25-26页 |
| ·空穴阻挡材料 | 第26页 |
| ·电子传输材料 | 第26-27页 |
| ·电极材料 | 第27页 |
| ·发光材料 | 第27-32页 |
| ·实现聚合物电致白光器件的方法 | 第32-40页 |
| ·聚合物白光电致发光器件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33-34页 |
| ·聚合物/小分子共混 | 第34-35页 |
| ·聚合物/聚合物共混 | 第35-36页 |
| ·激基复合物/缔合物结构 | 第36页 |
| ·单分子聚合物有机电致白光材料与器件 | 第36-40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40-4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芴酮衍生物与辛基芴共聚物电致白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2-6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 ·合成 | 第42-46页 |
| ·器件制备 | 第46-49页 |
| ·测试方法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 ·结构表征 | 第50-54页 |
| ·光物理性能 | 第54-57页 |
| ·电致发光性能 | 第57-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三章 苯并噻二唑衍生物,芴酮与辛基芴共聚物电致白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61-72页 |
|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 ·合成 | 第61-63页 |
| ·器件制备 | 第63页 |
| ·测试方法 | 第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 ·结构表征 | 第63-66页 |
| ·光物理性能 | 第66-68页 |
| ·电致发光性能 | 第68-71页 |
|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芴酮对辛基芴与DTFO共聚物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72-85页 |
|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 ·合成 | 第72-73页 |
| ·器件制备 | 第73页 |
| ·测试方法 | 第7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3页 |
| ·结构表征 | 第73-75页 |
| ·光物理性能 | 第75-81页 |
| ·电致发光性能 | 第81-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聚合物颗粒粒径对FORSTER能量转移的影响 | 第85-94页 |
| ·聚合物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 第85-87页 |
| ·合成 | 第85-87页 |
| ·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 第87页 |
| ·测试方法 | 第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3页 |
| ·粒径和AFM表征 | 第87-88页 |
| ·光物理性能 | 第88-93页 |
| ·小结 | 第93-9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107页 |
| 附录 | 第107-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申报的专利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