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破产免责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2-21页 |
(一) 破产免责制度的概念 | 第12-14页 |
1. 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免责主义与不免责主义对立的形成 | 第12-13页 |
2. 破产免责制度的适用主体—自然人 | 第13-14页 |
(二) 破产免责制度的现代化理念 | 第14-17页 |
1. 破产免责制度的两种理念—“恩典”与“权利” | 第14-15页 |
2. 破产免责制度的现代化理念—利益衡平之下促进债务人重生 | 第15-17页 |
(三) 破产免责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 第17-21页 |
1. 破产免责制度的功能 | 第18-20页 |
2. 破产免责制度的价值 | 第20-21页 |
二、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实践 | 第21-36页 |
(一) 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21-24页 |
1. 许可免责制度立法模式 | 第21-22页 |
2. 当然免责制度立法模式 | 第22-23页 |
3. 对两种立法模式的评析 | 第23-24页 |
(二) 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例比较 | 第24-30页 |
1. 美国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例 | 第25-27页 |
2. 英国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例 | 第27-29页 |
3. 日本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例 | 第29页 |
4. 德国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例 | 第29-30页 |
(三) 破产免责制度立法例的启示 | 第30-36页 |
1. 可免责债务与不可免责债务的区分 | 第30-31页 |
2. 破产免责的限制条件 | 第31-32页 |
3. 破产免责的时间要求 | 第32-33页 |
4. 破产免责条件立法的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5. 破产免责的效力 | 第34-36页 |
三、我国个人破产免责立法的检讨与构建 | 第36-53页 |
(一) 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立法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40页 |
1. 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2. 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可行性 | 第38-40页 |
(二) 我国《破产法》(草案)有关规定及评析 | 第40-42页 |
1. 《破产法》(草案)对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规定 | 第40-41页 |
2. 对《破产法》(草案)个人破产免责制度规定的评析 | 第41-42页 |
(三) 我国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宏观构建 | 第42-46页 |
1. 立法模式选择—许可免责制度 | 第42-43页 |
2. 区分破产清算和债务调整案件进行免责制度设计 | 第43-46页 |
(四) 我国个人破产免责制度的具体设计 | 第46-53页 |
1. 破产免责申请的程序 | 第46-47页 |
2. 可以获得免责的债务人—诚实的自然人债务人 | 第47-49页 |
3. 拒绝给予破产免责的条件 | 第49-50页 |
4. 破产免责的例外 | 第50页 |
5. 破产免责的时间限定 | 第50-51页 |
6. 破产免责的效力 | 第51-52页 |
7. 破产免责的撤销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