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方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观察及炎症介质调控的探讨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 第3-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6-25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1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7页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3.1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3.2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1.3.3 剔除标准 | 第17-18页 |
1.3.4 脱落标准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观察指标 | 第18-24页 |
1.4.1 样本估算 | 第18页 |
1.4.2 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1.4.2.1 常规基础治疗 | 第18-19页 |
1.4.2.2 清肺方治疗 | 第19页 |
1.4.2.3 伦理学审查和患者知情同意情况 | 第19页 |
1.4.3 观察指标 | 第19-22页 |
1.4.3.1 中医证候评分 | 第19-21页 |
1.4.3.2 CT检查 | 第21页 |
1.4.3.3 PSI评分 | 第21-22页 |
1.4.3.4 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 | 第22页 |
1.4.4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2-24页 |
1.4.4.1 西医临床疗效标准 | 第22-23页 |
1.4.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第23-24页 |
1.4.5 安全性检测 | 第24页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24页 |
1.6 临床方案示意图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7页 |
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第25页 |
2.2 两组患者疗程中抗生素使用情况的比较 | 第25页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25-27页 |
2.3.1 两组患者西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 第25-26页 |
2.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第26页 |
2.3.3 两组患者中医病情程度分级比较 | 第26-27页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 | 第27-32页 |
2.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 | 第27-28页 |
2.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证候评分的比较 | 第28-30页 |
2.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次证候评分的比较 | 第30-32页 |
2.5 两组患者CT炎症吸收情况的比较 | 第32-33页 |
2.6 两组患者PSI评分的比较 | 第33页 |
2.7 两组患者实验室血清学感染指标的比较 | 第33-34页 |
2.8 两组患者实验室血清学炎症因子的比较 | 第34-35页 |
2.9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Ig-M的比较 | 第35-36页 |
2.10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 第36-37页 |
2.11 不良事件 | 第37页 |
2.12 剔除与脱落 | 第37页 |
3 讨论与分析 | 第37-45页 |
3.1 CAP的西医认识 | 第37-39页 |
3.2 CAP的中医认识 | 第39-40页 |
3.3 清肺方方解 | 第40-41页 |
3.4 清肺方对CAP的治疗作用 | 第41-42页 |
3.5 清肺方对CAP患者血清学感染指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6 清肺方对CAP患者血清学炎症因子的影响 | 第43-45页 |
3.7 清肺方对CAP患者Ig-M的影响 | 第45页 |
4 结论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1 伦理审查申请表 | 第55-56页 |
附录2 文献综述 中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进展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