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页 |
·尝试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理论及文献回顾 | 第14-23页 |
·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14-16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 | 第16-19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概念 | 第16-18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一般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20页 |
·土地可持续利用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国外研究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 | 第21-23页 |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 | 第23-48页 |
·从土地资源数量的角度进行评价 | 第23-43页 |
·已有的测量方法评价 | 第23-24页 |
·土地资源数量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25页 |
·长江三角洲土地数量可持续利用指标权重 | 第25-28页 |
·指标的隶属度 | 第28-34页 |
·土地数量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价值 | 第34-3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从土地资源质量的角度进行评价 | 第43-46页 |
·上海的土地污染情况 | 第43-44页 |
·浙江的土地污染情况 | 第44-45页 |
·江苏的土地污染情况 | 第45-46页 |
·简要的结论 | 第46-48页 |
4 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实证分析 | 第48-83页 |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第48-57页 |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 第48-51页 |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失调 | 第51-54页 |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 | 第54-57页 |
·城市化、工业化的路径选择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 第57-71页 |
·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影响 | 第57-62页 |
·传统工业化模式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影响 | 第62-67页 |
·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 第67-71页 |
·财政分权、政绩考核体制、地区竞争对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影响 | 第71-81页 |
·财政分权 | 第71-74页 |
·现行的官员政绩考核体制 | 第74-76页 |
·地方政府竞争 | 第76-81页 |
·法律保护不力及信息不对称 | 第81-82页 |
·简要的结论 | 第82-83页 |
5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阻尼”分析——以上海为例 | 第83-93页 |
·已有成果 | 第83-84页 |
·模型建立 | 第84-87页 |
·已有模型评价 | 第84-85页 |
·模型构建以及“增长阻尼”的度量 | 第85-87页 |
·数据与计量分析 | 第87-91页 |
·数据说明 | 第87-89页 |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89-90页 |
·数据的计量分析 | 第90-91页 |
·简要的结论 | 第91-93页 |
6 国际经验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选择 | 第93-100页 |
·世界范围内土地不可持续利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93页 |
·国际经验 | 第93-98页 |
·美国的经验 | 第93-94页 |
·日本的经验 | 第94-96页 |
·德国的经验 | 第96页 |
·加拿大的经验 | 第96-97页 |
·韩国的经验 | 第97-98页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选择 | 第98-10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