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恰慈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节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7-8页 |
第二节 论文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8-11页 |
一、论文的学术价值 | 第8-9页 |
二、论文的研究手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瑞恰慈的学术思想概述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瑞恰慈的心理分析理论 | 第11-16页 |
一、心理分析理论概述 | 第11-14页 |
二、个案剖析:《孟子论心:复杂定义试验》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瑞恰慈的科文关系论 | 第16-21页 |
一、诗歌创作过程的研究 | 第16-18页 |
二、诗歌语言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三、科学与诗歌关系的研究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瑞恰慈的文本细读方法 | 第21-23页 |
一、文本细读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二、文本细读的理论范本——《意义的意义》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瑞恰慈对于中国现代文论的影响 | 第24-32页 |
第一节 瑞恰慈在中国的接受历程概述 | 第24-27页 |
第二节 瑞恰慈对于中国现代文论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一、瑞恰慈对诗歌理论的影响 | 第27-30页 |
二、瑞恰慈对美学理论的影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瑞恰慈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32-40页 |
第一节 瑞恰慈与九叶诗派 | 第32-37页 |
一、瑞恰慈对于九叶诗派的诗歌理论的影响 | 第32-35页 |
二、瑞恰慈对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瑞恰慈与朦胧诗派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瑞恰慈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当下意义 | 第40-46页 |
第一节 瑞恰慈文学理论的借鉴价值 | 第40-43页 |
第二节 瑞恰慈批评实践的参照价值 | 第43-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