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1-17页 |
一、研究政治宽容的理论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政治宽容的实践意义 | 第14-17页 |
第二节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第三节、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内容和创新 | 第20-23页 |
一、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20-21页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现代政治宽容的历史考察 | 第23-40页 |
第一节 现代政治宽容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基础 | 第23-30页 |
一、结构转换: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附魅 | 第23-27页 |
二、国家的祛魅:现代政治宽容建构的历史依据 | 第27-29页 |
三、宗教斗争促发宽容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现代政治宽容的形成 | 第30-40页 |
一、古代宽容思想的渊源 | 第30-33页 |
二、近代宽容思想的展开 | 第33-36页 |
三、现代政治宽容思想的形成 | 第36-40页 |
第三章 现代政治与政治宽容 | 第40-93页 |
第一节 现代性社会与现代政治 | 第40-42页 |
一、现代性社会的特征 | 第40-41页 |
二、现代性社会与现代政治 | 第41-42页 |
第二节 现代政治的伦理内蕴:宽容 | 第42-83页 |
一、权力的安排与配置体现现代政治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 第43-61页 |
二、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旨归 | 第61-75页 |
三、在现代政治权力运行方式和领域上凸显现代政治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 第75-83页 |
第三节 现代政治宽容的内涵 | 第83-93页 |
一、现代政治宽容是以法治为支点和基础的制度规范体系 | 第83-86页 |
二、现代政治宽容是体现在政治领域内的公共美德 | 第86-89页 |
三、现代政治宽容是以政治参与和集体协商为表现内容的公共性实践活动 | 第89-93页 |
第四章 现代政治宽容的建构 | 第93-132页 |
第一节 执政有效性的逻辑 | 第93-108页 |
一、执政有效性的内在逻辑 | 第93-102页 |
二、执政有效性的外在逻辑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 行政与施政的依法与文明 | 第108-117页 |
一、打造服务型政府 | 第108-109页 |
二、人性化行政与施政 | 第109-110页 |
三、以理性与责任行政与施政 | 第110-114页 |
四、行政与施政的公开和透明 | 第114-117页 |
第三节 现代公民文化的建构 | 第117-132页 |
一、公民对政治的认同和参与 | 第117-119页 |
二、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监督和评价 | 第119-120页 |
三、宽容、民主与公民文化 | 第120-132页 |
第五章 宽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性表征 | 第132-163页 |
第一节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建构与逻辑 | 第132-148页 |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 第132-145页 |
二、党内民主的加强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现代化政治发展的价值主题 | 第148-163页 |
一、立足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与政治文明建设 | 第148-150页 |
二、中国特色的政治宽容建构与实践 | 第150-163页 |
结语 | 第163-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4页 |
一、著作 | 第167-171页 |
二、期刊文章 | 第171-17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