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1 前言 | 第11-17页 |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灰色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 ·训练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7-18页 |
|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18页 |
|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18-19页 |
| ·关联度分析法 | 第19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9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9-36页 |
| ·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的关联分析 | 第19-21页 |
| ·部分高校高水平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与专业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子项目对总成绩的权重排序 | 第21-22页 |
| ·部分高校女子全能成绩各子项目之间灰色关联分析 | 第22-25页 |
| ·100M 栏与其他各子项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2-23页 |
| ·跳高与其他各子项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3页 |
| ·铅球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3页 |
| ·200M 与其他各子项的关联度分析 | 第23-24页 |
| ·跳远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4页 |
| ·标枪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4页 |
| ·800M 与其他各子项目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4-25页 |
| ·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现状研究 | 第25-36页 |
| ·生源质量 | 第25-28页 |
| ·高校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情况 | 第27-28页 |
| ·高校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数量 | 第28页 |
| ·教练员自身问题及其训练情况 | 第28-32页 |
| ·教练员学历情况 | 第29-30页 |
| ·教练员的运动经历,执教年限情况 | 第30页 |
| ·学术交流情况 | 第30-31页 |
| ·训练计划制定情况 | 第31-32页 |
| ·学训矛盾 | 第32-34页 |
| ·训练不系统 | 第32-33页 |
| ·训练时间与次数安排情况 | 第33-34页 |
| ·体育训练的科技含量不高,恢复条件缺乏 | 第34页 |
| ·高校全能后备人才缺乏,出现断层现象 | 第34-35页 |
| ·训练及竞赛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 第35页 |
|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较差 | 第35-36页 |
| 4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对策研究 | 第36-44页 |
| ·进一步完善完整技术 | 第36-37页 |
| ·以速度为核心,积极提高跑的能力 | 第37页 |
| ·力量为基础,加大快速力量和专项力量的训练 | 第37页 |
| ·寻找适合自己的技术 | 第37-38页 |
| ·注意项目间的过渡技术 | 第38页 |
| ·充分利用子项间组合训练法 | 第38-41页 |
| ·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的子项练习组合 | 第39页 |
| ·良性技术转移子项组合 | 第39-40页 |
| ·不同强弱子项的训练组合 | 第40-41页 |
| ·不同子项专项训练与身体素质交替安排的训练组合 | 第41页 |
| ·改革办学形式,实行联合办队 | 第41-42页 |
| ·降低学分标准、减免无关课程、奖励学分 | 第42页 |
| ·加强交流与参加多途径学习,强化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训练实践的科学性 | 第42-43页 |
| ·建立合理的竞赛规程,完善竞赛体制,提高运动队水平 | 第43页 |
| ·加强科技攻关服务 | 第43页 |
| ·组建一个合理的多级训练体系 | 第43-44页 |
| ·合理运用心理调节方法调整自己的状态 | 第44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建议 | 第45-46页 |
| 6 注释 | 第46-47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件 | 第51-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