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9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5页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住房问题 | 第10-11页 |
·住房市场化发展呼唤新的住房制度 | 第11-12页 |
·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 第12-15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5-17页 |
·深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规制理论研究 | 第15页 |
·有利于拓展公共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 第15-16页 |
·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住房生产和消费体系 | 第16页 |
·有利于重新定位继续深化我国住房制度改革 | 第16页 |
·有利于加快建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国外住房制度的研究成果 | 第17-23页 |
·国内对住房制度的研究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5-2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结构安排 | 第27页 |
·主要研究方法、特色和难点 | 第27-29页 |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论文的主要特色 | 第28页 |
·主要研究难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住房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9-46页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9-33页 |
·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 | 第29-31页 |
·国家、产权和意识形态理论 | 第31-32页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 | 第32-33页 |
·福利经济理论 | 第33-35页 |
·旧福利经济学 | 第33-34页 |
·新福利经济学 | 第34页 |
·社会福利函数论 | 第34-35页 |
·规制经济理论 | 第35-38页 |
·社会利益论 | 第35页 |
·规制俘获论 | 第35页 |
·经济规制理论 | 第35-36页 |
·放松规制理论 | 第36-38页 |
·激励规制理论 | 第38页 |
·生态经济理论 | 第38-46页 |
·生态经济范式和对新古典经济范式 | 第38-41页 |
·新的历史特性和发展图式 | 第41-43页 |
·弱的和强的可持续发展观 | 第43-46页 |
第三章 城市住房制度及其路径依赖 | 第46-63页 |
·住房制度的定义 | 第46-48页 |
·制度与博弈规则 | 第46页 |
·制度的系统框架 | 第46-47页 |
·住房制度的定义 | 第47-48页 |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 | 第48-51页 |
·路径依赖的定义 | 第49页 |
·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49-50页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50-51页 |
·技术和制度依赖的融合 | 第51页 |
·技术-制度路径依赖模型 | 第51-55页 |
·经济的技术生产边界与结构性生产边界 | 第51-52页 |
·技术-制度双重过滤器原理 | 第52-53页 |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分析框架 | 第53-55页 |
·城市住房制度的路径依赖 | 第55-63页 |
·人口、资源与环境约束与制度变迁路径的解锁 | 第55-57页 |
·市场化发展方向的增强机制 | 第57-59页 |
·住房保障制度的诱致 | 第59-63页 |
第四章 路径依赖实证: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 | 第63-107页 |
·住房需求引致下城市崩塌模型 | 第63-93页 |
·模型建立的基本原则 | 第63-64页 |
·模型的基本结构 | 第64页 |
·模型主要变量和数据来源 | 第64-69页 |
·模型主要变量解释 | 第69页 |
·主要变量基期数据 | 第69-73页 |
·模型基本方程 | 第73-77页 |
·模型描述 | 第77-84页 |
·模型输出 | 第84-92页 |
·仿真预测结论 | 第92-93页 |
·政策实验和对策分析 | 第93-97页 |
·调整城市扩张速度 | 第93页 |
·调整城市规划容积率 | 第93-95页 |
·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 第95页 |
·降低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 第95-96页 |
·城市化面临的挑战 | 第96-97页 |
·人口、资源和环境对住房生产和消费的约束 | 第97-107页 |
·土地资源约束 | 第97-101页 |
·生态环境约束 | 第101-103页 |
·建筑能耗约束 | 第103-104页 |
·人口增长约束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路径依赖实证: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演化 | 第107-120页 |
·中国城市住房制度的演变历程 | 第107-112页 |
·房改理论准备与试点售房探索(1979-1985年) | 第107-108页 |
·提租补贴、以租促售的住房制度改革(1986-1991年) | 第108-109页 |
·深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1992-1997年) | 第109-110页 |
·以住房分配货币化为中心(1998-2003年) | 第110-111页 |
·宏观调控与强化住房保障制度(2003年-今) | 第111-112页 |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制度分析 | 第112-116页 |
·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特征。 | 第112-114页 |
·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制度创新 | 第114页 |
·改革具有渐进式特点 | 第114-115页 |
·坚持宪法制度的稳定性 | 第115-116页 |
·制度变迁具有制度同形性特征 | 第116页 |
·住房制度化和理性构建 | 第116-120页 |
·住房制度改革的效率损失 | 第116-117页 |
·制度演化和理性构建 | 第117-118页 |
·住房制度的理性构建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住房可持续生产与消费体系 | 第120-138页 |
·可持续发展的五大观念 | 第120-124页 |
·全球观点 | 第120-121页 |
·系统观点 | 第121-122页 |
·后代观点 | 第122页 |
·决策观点 | 第122-123页 |
·民主观点 | 第123-124页 |
·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建设模式 | 第124-129页 |
·我国住宅建设现状与问题 | 第124-127页 |
·住宅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 第127-129页 |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中国住宅建设的基本模式 | 第129页 |
·健康文明的"节约型"消费方向 | 第129-138页 |
·聚居形态、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 | 第129-130页 |
·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模式 | 第130页 |
·家庭住房需要特征及基本居住面积 | 第130-134页 |
·引导合理消费的城镇居住标准 | 第134-135页 |
·对开发建设和消费实施双向调节 | 第135-138页 |
第七章 城市住房市场的政府规制 | 第138-157页 |
·住房市场市场失灵 | 第138-150页 |
·公共物品与住房市场失灵 | 第138-140页 |
·外部性与住房市场失灵 | 第140-143页 |
·信息不对称与住房市场失灵 | 第143-146页 |
·垄断行为与住房市场失灵 | 第146-150页 |
·我国政府对住房市场规制 | 第150-152页 |
·规制的基本条件 | 第150-151页 |
·住房市场规制实践 | 第151页 |
·住房市场规制的特点 | 第151-152页 |
·住房市场的微观规制建议 | 第152-157页 |
·加强规制与放松规制的逻辑基础 | 第153-154页 |
·为促进市场竞争以放松规制 | 第154页 |
·以限制垄断为目标加强规制 | 第154-157页 |
第八章 城市住房福利的经济分析 | 第157-178页 |
·住房福利制度的分析框架 | 第157-161页 |
·社会福利政策分析的三大视角理论 | 第157-159页 |
·政策选择的四要素维度理论 | 第159-161页 |
·社会福利选择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161页 |
·住房福利的基础 | 第161-168页 |
·基于普遍性原则的住房权 | 第161-163页 |
·基于特殊性原则的住房保障 | 第163-167页 |
·基于支付能力的保障对象测算 | 第167-168页 |
·给付制度的经济效率分析 | 第168-173页 |
·补人头:明补与货币给付 | 第168-170页 |
·补砖头:暗补与实物给付 | 第170-171页 |
·明补与暗补的效率比较 | 第171-173页 |
·住房福利的渠道和资金筹集 | 第173-178页 |
·公私合伙制模式和中间组织参与模式 | 第173-174页 |
·主要国家(地区)住房保障中间组织 | 第174-176页 |
·住房保障中间组织模式构建 | 第176-178页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 第178-181页 |
·研究结论 | 第178-180页 |
·城市住房制度主要路径依赖 | 第178-179页 |
·坚持市场化方向不可忽视政府规制和住房保障 | 第179页 |
·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是路径依赖解闭的主要渠道 | 第179页 |
·政府规制必须与放松规制相结合 | 第179-180页 |
·基于住房权理念构建住房保障制度 | 第180页 |
·研究展望 | 第180-181页 |
附录 | 第181-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7-2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218-221页 |
致谢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