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杂草抗药性及杂草对ALS抑制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16-47页 |
1 农田杂草危害 | 第16-17页 |
2 化学除草剂的发展与应用 | 第17-18页 |
3 抗药性杂草的发生与发展 | 第18-22页 |
4 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22-36页 |
·影响抗药性杂草形成因素 | 第22-25页 |
·杂草抗药性形成途径 | 第25-26页 |
·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 第26-29页 |
·抗药性杂草检测 | 第29-31页 |
·抗药性杂草传播 | 第31页 |
·抗药性杂草治理 | 第31-36页 |
5 杂草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 第36-47页 |
·ALS抑制剂的作用特点 | 第37-38页 |
·抗ALS抑制剂杂草的产生与发展 | 第38-39页 |
·不同杂草生物型对ALS抑制剂的吸收、传导与代谢 | 第39-40页 |
·杂草对ALS抑制剂的抗性机制与交互抗性 | 第40-43页 |
·抗ALS抑制剂杂草适合度 | 第43页 |
·ALS抗性基因的应用 | 第43-45页 |
·ALS活性与抗磺酰脲类除草剂杂草抗药性测定 | 第45-47页 |
第二章 雨久花生物学特性及对水稻产量影响 | 第47-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雨久花在吉林省的分布及其发生密度 | 第48页 |
·雨久花生物学特性 | 第48-50页 |
·雨久花对水稻产量影响 | 第50页 |
·竞争临界期 | 第50页 |
·竞争临界密度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雨久花在吉林省的分布及其危害 | 第50-52页 |
·雨久花的生物学特性 | 第52-54页 |
·雨久花对水稻产量影响 | 第54-56页 |
·竞争临界期 | 第54-55页 |
·竞争临界密度 | 第55-5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三章 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药性鉴定及抗药性水平研究 | 第58-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抗药性鉴定 | 第59-60页 |
·抗药性水平测定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抗药性鉴定 | 第61-62页 |
·抗药性水平测定 | 第62-6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6-69页 |
第四章 雨久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抗药性机理 | 第69-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80页 |
·供试药品、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70-72页 |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72-75页 |
·供试材料的采集与培养 | 第72-73页 |
·溶液配制 | 第73页 |
·乙酰乳酸合成酶提取 | 第73页 |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73-75页 |
·雨久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研究 | 第75-80页 |
·试剂准备 | 第75页 |
·DNA的提取 | 第75-76页 |
·引物设计 | 第76-77页 |
·PCR扩增 | 第77页 |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第77页 |
·PCR回收产物克隆 | 第77-80页 |
·基因序列测定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5页 |
·乙酰甲基甲醇标准曲线 | 第80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80-81页 |
·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81-88页 |
·雨久花乙酰乳酸合成酶基因突变研究 | 第88-95页 |
·DNA的提取 | 第88页 |
·ALS基因片段扩增与克隆 | 第88-89页 |
·基因片段测序结果 | 第89-94页 |
·雨久花ALS基因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4-9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95-98页 |
第五章 抗磺酰脲类雨久花对其他ALS抑制剂交互抗性与田间防治 | 第98-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供试植物 | 第99页 |
·供试药剂 | 第99页 |
·试验仪器 | 第99页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99-101页 |
·交互抗性测定 | 第99-100页 |
·抗磺酰脲类雨久花田间防治 | 第100页 |
·各施药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 | 第100-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7页 |
·交互抗性测定 | 第101-104页 |
·抗磺酰脲类雨久花田间防治 | 第104-106页 |
·各施药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 | 第106-10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附录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