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COD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综述 | 第10-20页 |
|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主要处理方法 | 第10-18页 |
| ·高浓度有机废水几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 第18页 |
|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组合工艺 | 第18-19页 |
|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原则 | 第19-20页 |
|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课题的技术路线及创新性 | 第21-22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 ·试验废水与接种污泥 | 第22-24页 |
| ·废水来源及特点 | 第22-23页 |
| ·前处理工艺 | 第23-24页 |
| ·接种污泥 | 第24页 |
| ·工艺流程与生物试验装置 | 第24-26页 |
| ·工艺流程 | 第24-25页 |
| ·生物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 ·试验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26-27页 |
| 3 高效菌种的筛选 | 第27-37页 |
| ·菌种分离与培育 | 第27-28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7页 |
| ·菌株的分离筛选方法 | 第27-28页 |
| ·菌株的计数 | 第28页 |
| ·试验用纯培养菌液的制备 | 第28页 |
| ·兼氧菌菌种复筛及高效兼氧菌的选取 | 第28-31页 |
| ·菌株分离结果 | 第28-29页 |
| ·菌种复筛及高效兼氧菌的选取 | 第29-31页 |
| ·好氧菌菌种复筛及高效好氧菌的选取 | 第31-34页 |
| ·菌株分离结果 | 第31页 |
| ·菌种复筛 | 第31-33页 |
| ·高效好氧菌的选取 | 第33-34页 |
| ·实验室扩大培养 | 第34-35页 |
| ·流程 | 第34-35页 |
| ·方法 | 第35页 |
| ·实验室扩培的技术要求 | 第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4 好氧颖粒污泥在A/O一体化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 | 第37-53页 |
|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 | 第37-38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简介 | 第37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的优点 | 第37-38页 |
| ·好氧颗粒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8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处理效果 | 第38-46页 |
| ·污泥驯化和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 第38-40页 |
| ·低倍光学显微镜下的污泥形态 | 第40-41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的常规理化指标 | 第41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的处理效果 | 第41-46页 |
| ·A/O一体化反应器的运行 | 第46-52页 |
| ·反应器的启动 | 第46页 |
| ·前处理及水解段处理效果 | 第46-47页 |
| ·水力停留时间对生物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 ·pH值对生物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 ·水解段温度对生物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污泥负荷对好氧段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稳定运行阶段生物系统处理效果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5 废水的生物强化处理试验研究 | 第53-66页 |
| ·生物强化技术 | 第53-55页 |
| ·生物强化技术的提出 | 第53页 |
| ·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 | 第53-54页 |
| ·生物强化技术的特点 | 第54-55页 |
| ·特定营养强化处理试验 | 第55-60页 |
| ·机理分析 | 第55页 |
| ·污泥的生物强化 | 第55-56页 |
| ·好氧颗粒污泥特性的变化 | 第56-57页 |
| ·特定营养强化运行结果 | 第57-60页 |
| ·高效菌强化处理试验 | 第60-61页 |
| ·污泥的生物强化 | 第60页 |
| ·高效菌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强化效果 | 第60-61页 |
| ·回流稀释试验 | 第61-62页 |
| ·工程应用分析 | 第62页 |
| ·A/O工艺与活性污泥法及SBR法的比较 | 第62-63页 |
| ·好氧污泥基质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8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 9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