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大气监测论文

烟气排放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实时监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7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3页
     ·大气污染现状第9-11页
     ·烟道中的主要污染物第11-12页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第12-13页
   ·气体组分浓度监测技术第13-20页
     ·现代化学测量技术第13-15页
       ·基本原理第13-14页
       ·检测方法第14-15页
     ·光谱测量技术第15-19页
       ·基本原理第15-18页
       ·检测方法第18-19页
     ·现有气体监测方法的比较第19-20页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第20-26页
     ·DOAS的实现形式第21-24页
     ·DOAS的数据处理算法第24-26页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测量原理及系统第27-41页
   ·吸收光谱基础第27-29页
     ·分子吸收光谱形成原理第27-28页
     ·二氧化硫的分子光谱特征第28-29页
   ·光谱吸收数学模型第29-32页
     ·光谱吸收基本理论第30-31页
     ·实际光吸收模型第31-32页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第32-37页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第32-33页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数学模型第33-36页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数据处理步骤第36-37页
   ·实验系统组成第37-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紫外差分吸收光谱的特征提取第41-59页
   ·光谱特征信息提取技术第41-54页
     ·光谱噪声分类第41-42页
     ·特征提取技术的发展第42-43页
     ·加性噪声去除及特征信息增强方法基本原理第43-50页
       ·基于能量因子的加性噪声去除第43-48页
       ·基于时间相关性的高频信息加权第48页
       ·处理步骤第48-50页
     ·乘性噪声的最小二乘拟合第50-52页
     ·算法性能评价标准第52-54页
       ·经典的小波去噪性能评价标准第52-53页
       ·改进的信噪比评价标准第53-54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54-58页
     ·实验室数据分析第54-56页
     ·现场数据分析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DOAS的测量误差分析第59-70页
   ·误差修正方法第59-66页
     ·光谱曲线的调理第60-63页
     ·吸收截面的获取第63-65页
     ·波段加权第65-66页
   ·试验及数据分析第66-69页
     ·实验室数据分析第66-68页
     ·现场数据分析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DOAS光谱数据的多变量分析第70-92页
   ·DOAS光谱的多变量分析的意义第70-76页
     ·多变量分析简介第70-71页
     ·现场与实验室的光谱差异第71-74页
       ·实验室光谱第71-72页
       ·现场光谱第72-74页
     ·主要脱硫工艺比较第74-76页
   ·光谱的聚类分析第76-82页
     ·聚类分析的原理第76-78页
     ·数据分析第78-82页
       ·实验室条件的光谱与差分吸收度第78-80页
       ·现场条件的光谱与差分吸收度第80-82页
   ·光谱的维度缩减第82-88页
     ·因子分析的原理第82-83页
     ·数据分析第83-88页
       ·实验室条件的光谱与差分吸收度第83-84页
       ·现场条件的光谱与差分吸收度第84-88页
   ·分波段拟合脱硫数据第88-91页
     ·两波段数据主成分分析第88-90页
     ·多项式拟合第90-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 烟气现场连续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第92-101页
   ·系统硬件组成第92-93页
   ·系统软件设计第93-96页
   ·现场应用及数据分析第96-100页
     ·设备安装第96-98页
     ·数据分析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1-103页
   ·全文总结第101-102页
   ·工作展望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3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确定环境下的更换策略模型
下一篇:长输管道双焊炬全位置自动焊设备及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