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乐”圆融--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儒学塑建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11页 |
| 一、选题目的 | 第6-8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一点说明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化、文化模式及几种具体文化模式的介绍 | 第11-19页 |
| 第一节 何谓文化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何谓文化模式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几种具体文化模式简介 | 第15-19页 |
| 一、罪感文化 | 第16页 |
| 二、耻感文化 | 第16-17页 |
| 三、乐感文化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耻”“乐”纠结与融通的诸因由浅说 | 第19-34页 |
| 第一节 自然、社会根源 | 第19-24页 |
| 一、自然根源 | 第19-21页 |
| 二、社会根源 | 第21-24页 |
| 第二节 思维基础 | 第24-27页 |
| 第三节 伦理结构 | 第27-34页 |
| 一、耻感之伦理结构分析 | 第27-31页 |
| 二、乐感之伦理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耻·乐”文化心理模式的内外结构 | 第34-39页 |
| 第一节 情理一统:耻乐文化心理模式的内结构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天人合一:耻乐文化心理模式的外结构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耻·乐”文化心理模式的案例析证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耻·乐”文化心理模式的现代转换 | 第41-46页 |
| 第一节 时代条件的变化 | 第41-44页 |
| 一、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41-42页 |
| 二、宗法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 | 第42-43页 |
| 三、思维方式的衍变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现代转换的思路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