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及实际价值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页 |
2 负激励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支撑 | 第11-16页 |
·关于激励 | 第11-12页 |
·激励的概念 | 第11-12页 |
·激励的分类 | 第12页 |
·关于负激励 | 第12-13页 |
·负激励的概念 | 第12页 |
·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负激励的理论支撑 | 第13-16页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3页 |
·麦格雷戈的“X 理论—Y 理论” | 第13-14页 |
·“经济人”假设理论 | 第1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15页 |
·强化理论 | 第15-16页 |
·威胁激励理论 | 第16页 |
3 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现状及缺陷 | 第16-22页 |
·思想认识的缺陷 | 第17页 |
·法律基础的缺陷 | 第17页 |
·制度建设的缺陷 | 第17-21页 |
·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负激励机制的基础不牢 | 第17-18页 |
·经济处罚的空白导致惩戒制度威慑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 第18-19页 |
·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其负激励机制功能缺失 | 第19页 |
·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其对公务员的约束力弱化 | 第19-20页 |
·职位制度中负激励的缺失无法给公务员形成有效的威胁 | 第20-21页 |
·贯彻执行的缺陷 | 第21-22页 |
4 构建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负激励自身的主要特点 | 第22-23页 |
·与正激励相比,负激励的约束性更强 | 第22页 |
·与正激励相比,负激励的效果更加明显 | 第22页 |
·与正激励相比,负激励的成本更加节约 | 第22-23页 |
·负激励在一般管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第23-24页 |
·负激励能解决正激励失灵问题 | 第23页 |
·负激励能发挥威慑和警示作用 | 第23页 |
·负激励能发挥矫正和教育作用 | 第23页 |
·负激励能产生压力和危机效应 | 第23-24页 |
·负激励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第24-25页 |
·负激励机制是公共权力合法和正当行使的有力保证 | 第24页 |
·负激励机制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措施 | 第24-25页 |
·负激励机制是提高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 第25页 |
5 发达国家(地区)公务员管理中的负激励机制 | 第25-30页 |
·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务员监督机制 | 第25-27页 |
·新加坡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 第25-26页 |
·美国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 第26页 |
·香港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 第26页 |
·德国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 第26-27页 |
·比利时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 第27页 |
·发达国家公务员惩戒制度 | 第27-28页 |
·公务员惩戒措施的种类 | 第27-28页 |
·公务员惩戒的条件 | 第28页 |
·发达国家公务员道德制约机制 | 第28-30页 |
6 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 第30-43页 |
·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 第30-31页 |
·合法原则 | 第30页 |
·及时原则 | 第30页 |
·公正原则 | 第30页 |
·适度原则 | 第30页 |
·互补原则 | 第30-31页 |
·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应采取的措施 | 第31-43页 |
·构建公务员负激励理论体系 | 第31页 |
·健全公务员负激励法律基础 | 第31-32页 |
·健全公务员负激励制度体系 | 第32-40页 |
·健全公务员负激励执行机制 | 第40-41页 |
·完善公务员负激励相关配套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