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

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绪言第15-26页
 一、选题意义第15-18页
 二、研究综述第18-21页
 三、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第21-23页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第23-26页
第一章 魏玛共和国劳资关系民主化进程的衰亡第26-41页
 第一节 跨企业层面:集体合同制第26-34页
  一、劳资自治模式与集体合同制的建立第27-31页
  二、国家强制调解与集体合同制的失败第31-34页
 第二节 企业层面:企业代表会制度第34-41页
  一、企业代表会制度的建立第35-37页
  二、企业代表会实践的困境第37-41页
第二章 另一种视角:魏玛共和国时期右翼劳资关系观第41-64页
 第一节 “企业共同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第41-49页
  一、帝国时期的萌芽第42-43页
  二、魏玛时期的发展第43-46页
  三、企业共同体方案第46-49页
 第二节 纳粹党的劳资关系观第49-58页
  一、用“民族共同体”解决工人问题第49-52页
  二、纳粹党劳资关系观在经济纲领中的反映第52-54页
  三、纳粹党内左翼和右翼的劳资关系观第54-58页
 第三节 魏玛共和国末期纳粹企业支部运动第58-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三章 “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的建立:1933年-1934年初第64-89页
 第一节 去除魏玛劳资关系调节机制第64-69页
  一、改组企业代表会第65-67页
  二、暴力接管工会第67-69页
 第二节 过渡阶段第69-80页
  一、成立德意志劳动阵线第70-74页
  二、建立国家机构──劳动托事第74-75页
  三、德意志劳动阵线去工会化第75-80页
 第三节 确立“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第80-88页
  一、工业界对新劳动法出台的影响第81-83页
  二、《民族劳动秩序法》的内容第83-88页
 小结第88-89页
第四章 “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的发展:1934年-1936年第89-168页
 第一节 企业外部机制第89-118页
  一、德意志劳动阵线:从世界观教育到“调解人”第89-104页
  二、劳动托事:监督和维护“企业共同体”第104-114页
  三、社会荣誉法庭的初步实践第114-118页
 第二节 企业层面机制第118-149页
  一、企业领袖第119-121页
  二、企业规章第121-131页
  三、信任代表会第131-149页
 第三节 纳粹企业福利政策的开展第149-166页
  一、纳粹丁塔研究所第149-153页
  二、职业培训第153-156页
  三、劳动环境改善和劳动保障第156-160页
  四、职工业余活动安排第160-165页
  五、企业集合第165-166页
 小结第166-168页
第五章 “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的变化:1936年-1939年第168-210页
 第一节 企业外部机制第169-192页
  一、德意志劳动阵线:从“调解人”到“整体要求”第170-184页
  二、劳动托事:加大干预力度第184-189页
  三、社会荣誉法庭的困境第189-192页
 第二节 企业层面机制第192-199页
  一、企业领袖自主权缩小第192-195页
  二、信任代表会的困境第195-199页
 第三节 纳粹企业福利政策的重心转移第199-208页
  一、扩大职业培训和全国职业竞赛规模第200-201页
  二、劳动保障和劳动健康第201-205页
  三、妇女照顾第205-207页
  四、制造大众汽车第207-208页
 小结第208-210页
第六章 战争对“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的影响第210-226页
 第一节 战争爆发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和纳粹政府的应对措施第210-213页
 第二节 企业外机制的变化第213-219页
  一、德意志劳动阵线的变化第213-216页
  二、劳动托事的变化第216-219页
 第三节 企业层面的变化第219-224页
  一、企业主的对策第219-221页
  二、职工的态度第221-224页
 小结第224-226页
结语第226-234页
附录第234-244页
 附录一 1934年1月20日《民族劳动秩序法》(节选)第234-242页
 附录二 德意志劳动阵线1933年到1938年成员发展情况和会员费第242-243页
 附录三 1928年到1944年德国工业平均周工资第243-244页
参考文献第244-259页
后记第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重比较中的一些问题研究
下一篇:关于乙酰胆碱酯酶多聚化、胞外分泌、膜锚定和功能性定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