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第一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 第12-15页 |
第二章 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影响 | 第15-24页 |
一 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 第15-19页 |
(一) 马列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 第15-16页 |
(二) 斯大林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 | 第16-19页 |
二 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的影响 | 第19-24页 |
(一) 苏联的今天 就是我们的明天 | 第20-21页 |
(二) 苏联对中国农业社会主改造改造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农业改造速度加快的重要原因 | 第24-33页 |
一 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 | 第24-28页 |
(一) 走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 第24-26页 |
(二) 粮食问题 | 第26-27页 |
(三) 资金问题 | 第27-28页 |
二 化解矛盾的措施—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第28-33页 |
(一) “以农养工”政策的实行 | 第28-30页 |
(二) 对“以农养工”政策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整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毛泽东要求提速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加快的主观原因 | 第33-44页 |
一 农业合作化由健康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转变 | 第33-36页 |
(一) 农业合作化在邓子恢领导下健康发展 | 第33-34页 |
(二) 毛泽东对邓子恢“右倾保守”的严厉批判 | 第34-36页 |
二 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生产方式的偏爱 | 第36-40页 |
(一) 我国农民确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 第36-37页 |
(二) 农村中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 第37-38页 |
(三) 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生产方式的偏重 | 第38-40页 |
三 毛泽东对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作了过高的估计 | 第40-44页 |
(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生活、生产积极性的释放 | 第40-41页 |
(二) 毛泽东误判农民的积极性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农民的配合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快速完成的重要因素 | 第44-51页 |
一 党和国家的政策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快速完成所起的作用 | 第44-47页 |
(一) 将是否入社视为是否拥护走社会主义道路 | 第44-45页 |
(二)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入社的政策 | 第45页 |
(三) 加强入社宣传 | 第45-47页 |
二 广大农民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和支持 | 第47-51页 |
(一) 农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的信赖和拥护 | 第47-48页 |
(二)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农民永恒的追求 | 第48-49页 |
(三) 中农、富农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终拥护 | 第49-51页 |
第六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快速完成的评价 | 第51-56页 |
一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伟大意义 | 第51-54页 |
(一) 农业合作化的影响深远 | 第51-52页 |
(二)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 | 第52-53页 |
(三) 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第53-54页 |
二 加快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不良影响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