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3页 |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1-12页 |
·烟道气脱硫(FGD)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传统的研究脱硫方法技术分类 | 第12-15页 |
·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对比以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生物法烟气脱硫(BFGD)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生物脱硫过程中的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简介 | 第17-21页 |
·固定化细胞技术与天然细胞和游离酶相比的优点 | 第17-18页 |
·固定化方法及效果比较 | 第18-19页 |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 第19页 |
·粉煤灰陶粒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固定化生物高效反应器工艺的研究和开发 | 第21页 |
·本论文研究路线图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页 |
·实验菌种 | 第23-24页 |
·菌种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方法 | 第24-25页 |
·菌种固定化载体 | 第24-25页 |
·菌种固定化方法 | 第25页 |
·菌种的驯化方法 | 第25页 |
·生物脱硫反应器及工艺流程 | 第25-27页 |
·生物反应器工艺流程 | 第25-27页 |
·生物陶粒填料处理单元 | 第27页 |
·实验过程中的检测及测试方法 | 第27-31页 |
·硫化物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分光光度计测细菌菌悬液的吸光度方法 | 第28页 |
·脱硫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不同载体吸附生物量(干重)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脱硫菌在陶粒上的吸附固定化实验 | 第29-30页 |
·循环液中亚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菌种的培养与脱硫初步研究 | 第31-42页 |
·菌种的培养及形态观察 | 第31-33页 |
·菌种的培养 | 第31-32页 |
·菌种的形态观察 | 第32-33页 |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和接种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3-35页 |
·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3-35页 |
·接种量对菌种生长的影响 | 第35页 |
·脱硫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第35-40页 |
·pH条件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35-36页 |
·温度条件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36-37页 |
·氧气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37-38页 |
·亚铁离子的存在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繁殖的影响 | 第38页 |
·脱硫菌SRB对各碳源的利用情况 | 第38-39页 |
·脱硫菌SRB对各硫源的利用情况 | 第39-40页 |
·脱硫菌SRB的脱硫效果研究及其驯化前后脱硫效果的对比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脱硫菌最佳载体的选取及其吸附固定化条件研究 | 第42-50页 |
·最佳固定化载体的筛选和固定化实验 | 第42-44页 |
·吸附机理 | 第42页 |
·脱硫菌最佳吸附载体的筛选实验 | 第42-44页 |
·脱硫菌吸附固定化最佳条件研究 | 第44-49页 |
·不同接种生物量对吸附固定化的影响 | 第44-46页 |
·陶粒与pH的相互作用和不同pH值对吸附固定化影响的实验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微生物脱硫反应器的启动及其脱硫研究 | 第50-61页 |
·脱硫反应器的挂膜与启动研究 | 第50-52页 |
·生物脱硫反应器气液流向的确定 | 第50-51页 |
·生物反应器的启动挂膜 | 第51-52页 |
·生物脱硫反应器操作条件研究 | 第52-54页 |
·无陶粒填料空塔循环液脱硫实验 | 第52页 |
·生物陶粒填装高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循环液中亚铁离子浓度对反应器脱硫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环境因素的变化对生物脱硫反应器二氧化硫脱除性能研究 | 第54-60页 |
·二氧化硫入口浓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入口气体流量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循环液体喷淋量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循环液pH值的变化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基于SA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脱硫条件优化 | 第61-68页 |
·响应面分析法原理 | 第61页 |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生物脱硫反应器参数优化 | 第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