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 1 生物结皮及荒漠藻类概述 | 第11-12页 |
| 2 国外藻类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藻类生态学的研究 | 第12-13页 |
| ·藻类生理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第14-15页 |
| 3 国内藻类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 ·荒漠藻类种类组成的研究 | 第15-16页 |
| ·荒漠藻类生态的研究 | 第16-18页 |
| ·藻壳组成 | 第16页 |
| ·藻生物量分布特点 | 第16-17页 |
| ·荒漠藻类在土壤结皮形成和发育上的影响 | 第17页 |
| ·荒漠藻类的空间分布特点 | 第17-18页 |
| ·荒漠藻类的影响因素 | 第18页 |
| ·荒漠藻类结皮的胶结方式 | 第18-19页 |
| ·荒漠藻类同其他生物的关系 | 第19页 |
| ·荒漠结皮对地表的稳定作用 | 第19-20页 |
| 4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1-26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 3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 ·采样 | 第21-22页 |
| ·样品整理与保存 | 第22页 |
| ·藻类培养方法 | 第22-24页 |
| ·培养基 | 第22-23页 |
| ·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 第23页 |
| ·土样预处理 | 第23-24页 |
| ·固体培养 | 第24页 |
| ·液体培养 | 第24页 |
| ·生理生态实验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的获得 | 第24页 |
| ·培养基的筛选 | 第24-25页 |
| ·pH、盐度和Mg~(2+)的设定 | 第25页 |
| ·叶绿素吸光度的测定 | 第25页 |
| 4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51页 |
| 1 生物结皮中藻类的组成 | 第26页 |
| 2 藻种的分布特征 | 第26-29页 |
| ·不同采样区藻种类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 ·采样区不同层次中藻种数的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 ·藻类在不同采样区藻落数量的垂直变化 | 第28-29页 |
| 3 荒漠生物结皮藻类分布的季节变化 | 第29-34页 |
| ·不同季节藻种类组成的变化 | 第29-30页 |
| ·不同季节同一层藻种数量变化 | 第30-31页 |
| ·不同季节藻类藻落数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优势藻种藻落数变化 | 第32-34页 |
| 4 不同季节、样区、层次之间藻数量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 5 不同培养基中藻类生长特征 | 第35-38页 |
| ·不同培养基中藻种类数的变化 | 第35页 |
| ·不同培养基中藻类藻落数的变化 | 第35-36页 |
| ·不同季节、样区、层次、培养基中藻类藻落数的差异性 | 第36-38页 |
| 6 影响荒漠藻类生长的生态因子 | 第38-51页 |
| ·几种生态因子对藻种一的影响 | 第39-45页 |
| ·藻种一的培养 | 第39页 |
| ·pH对藻种一生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 ·盐度对藻种一生长的影响 | 第41-43页 |
| ·Mg~(2+)对藻种一生长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几种生态因子对藻种七的影响 | 第45-50页 |
| ·藻种七的培养 | 第45页 |
| ·pH对藻种七生长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盐度对藻种七生长的影响 | 第46-48页 |
| ·Mg~(2+)对藻种七生长的影响 | 第48-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 附录B 论文附图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