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 | 第11-12页 |
·城乡统筹背景 | 第12页 |
·扬州市“十一五”规划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村庄居住空间的研究综述 | 第17-33页 |
·国内外村庄居住空间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5页 |
·村庄居住空间的研究 | 第17-24页 |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研究 | 第24-25页 |
·理论研究评述 | 第25页 |
·国内外村庄居住空间建设实践 | 第25-33页 |
·国外村庄建设实践 | 第25-28页 |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28-31页 |
·建设实践评述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村庄居住空间体系构建 | 第33-50页 |
·村庄居住空间形态构成 | 第33-42页 |
·物质形态元素构成 | 第33-39页 |
·精神形态元素构成 | 第39-41页 |
·本节小结 | 第41-42页 |
·村庄居住空间组织 | 第42-50页 |
·宅院空间 | 第42-45页 |
·街巷空间 | 第45-47页 |
·村庄空间 | 第47-48页 |
·本节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现状分析 | 第50-73页 |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50-56页 |
·自然因素 | 第50-53页 |
·经济因素 | 第53-54页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54-56页 |
·本节小结 | 第56页 |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的演变 | 第56-64页 |
·新中国成立之前 | 第57-60页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第60-64页 |
·本节小结 | 第64页 |
·扬州地区村庄的居住空间模式 | 第64-73页 |
·集中模式 | 第65-68页 |
·混合模式 | 第68-70页 |
·分散模式 | 第70-71页 |
·本节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居住空间组织优化 | 第73-79页 |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第73-74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 第73页 |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优化原则 | 第73-74页 |
·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优化策略 | 第74-77页 |
·集中模式村庄 | 第74-76页 |
·混合模式村庄 | 第76页 |
·分散模式村庄 | 第76-77页 |
·村庄居住空间优化路径 | 第77-79页 |
·提升村庄规划地位 | 第77页 |
·加强村民参与意识 | 第77页 |
·延续传统居住文化 | 第77-78页 |
·融入新的功能空间 | 第78页 |
·完善村庄政策保障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村庄居住空间优化案例——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 | 第79-85页 |
·村庄概况 | 第79页 |
·村庄居住空间现状 | 第79-80页 |
·点状元素 | 第79页 |
·线性元素 | 第79-80页 |
·面域元素 | 第80页 |
·村庄居住空间优化 | 第80-85页 |
·点状元素优化 | 第80-82页 |
·线性元素优化 | 第82-83页 |
·面域元素优化 | 第83-85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图表目录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