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实践和理论背景第11-12页
     ·意义和价值第12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12-15页
     ·城市边缘区第12-14页
     ·住区第14-15页
     ·簇团开发第15页
   ·拟解决问题和研究思路第15-17页
     ·拟解决主要问题第15页
     ·研究思路第15-16页
     ·篇章结构安排第16-17页
   ·研究手段、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7-20页
     ·研究手段第17页
     ·研究方法第17-19页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实践和理论第20-39页
   ·国外城市边缘区住区相关理论和实践第20-34页
     ·个人购房区位选择理论第20-21页
     ·政府住区规划建设理论第21-28页
     ·国外大城市边缘区住区建设实践借鉴第28-34页
   ·国内对城市边缘区住区研究动态第34-39页
     ·城市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第35-36页
     ·城市郊区居住和边缘住区空间演变与组织第36页
     ·住区规划与开发的研究第36-37页
     ·城郊住宅建设管理方面的研究第37-39页
第三章 苏州边缘区住区现状第39-57页
   ·边缘区的范围第39-42页
     ·苏州市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第39-41页
     ·边缘区的划分第41-42页
   ·边缘区居住“簇团”的空间演进第42-46页
     ·第一代——上世纪80 年代第42-44页
     ·第二代——上世纪90 年代第44-45页
     ·第三代——本世纪初至今第45-46页
   ·边缘区住区发展总体特征第46-51页
     ·高速蔓延第46-48页
     ·无序建设第48-50页
     ·无机破碎第50-51页
   ·边缘区住区发展的动力机制第51-53页
     ·城市郊区化第51-53页
     ·农村城市化第53页
   ·边缘区住区发展趋势第53-57页
     ·居住分异与隔离第53-54页
     ·社会侵入与排斥第54-55页
     ·空置率与住房供求第55页
     ·空间“马太效应”第55-57页
第四章 苏州边缘区市场型住区第57-68页
   ·别墅类住区与高端居住群体第57-62页
     ·低密度住区的发展历程第57页
     ·住区空间分布及其特点第57-59页
     ·居住群体的特征和需求第59-61页
     ·建设开发中的正负效应第61-62页
   ·商品房住区与主动改善型群体第62-68页
     ·住区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趋势第62-64页
     ·主动改善群体的类型和需求第64-65页
     ·边缘区商品房开发的优势第65-66页
     ·开发建设的现存问题剖析第66-68页
第五章 苏州边缘区政策型住区第68-79页
   ·还迁配套型住区与被动外迁型群体第68-70页
     ·住区的形成背景第68页
     ·群体的主要特征第68-69页
     ·住区特征与问题第69-70页
   ·农民安置型住区与失地安置型群体第70-73页
     ·住区建设机制分析第70-71页
     ·群体的特征和问题第71-72页
     ·土地征用矛盾解剖第72-73页
   ·农民聚居型住区与原地务农型群体第73-75页
     ·居民点布局类型第73-74页
     ·住宅的建设方式第74-75页
     ·建设的主要问题第75页
   ·边缘自生集聚区与外来借住型群体第75-79页
     ·住区的形成背景第75-76页
     ·集聚区空间分布第76页
     ·群体的聚居形式第76-77页
     ·群体的主要特征第77-79页
第六章 苏州边缘区住区“簇团”发展策略与模式第79-96页
   ·宏观层面:有限铺展—簇团化—网络化发展模式第79-83页
     ·有限铺展——突破依始第79-81页
     ·簇团化——形成极化中心第81-82页
     ·网络化——形成有机结构第82-83页
     ·活化——生成有机体第83页
   ·中观层面:簇团内部空间和功能的有机整合模式第83-91页
     ·“功能——空间”复合紧凑发展模式第83-86页
     ·“社会——空间”有机混合发展模式第86-90页
     ·“时间——空间”有序生长发展模式第90-91页
   ·微观层面:簇团内不同类型住区的发展策略第91-96页
     ·商品房住区的“内涵”提升策略第91-93页
     ·配套型住区的“融入”优化策略第93-96页
第七章 结语第96-99页
   ·本文的结论第96页
   ·进一步的思考与展望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附录第105-106页
作者简历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天际线评价与控制研究初探--以苏州为例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扬州地区村庄居住空间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