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失当及其治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23页 |
第一章 网络舆论监督的一般原理 | 第23-32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构成要素 | 第23-26页 |
一、舆论监督权 | 第23-24页 |
二、网络媒体权力 | 第24-25页 |
三、网络信息传播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运行机理 | 第26-32页 |
一、以民主价值为导向 | 第26-27页 |
二、维权与反腐为动因 | 第27-28页 |
三、以约束权力为目的 | 第28-29页 |
四、以意见监督为内容 | 第29-30页 |
五、以网络舆论为形式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及其负面效应 | 第32-44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的主要表现 | 第32-39页 |
一、网络暴力与人肉搜索 | 第32-33页 |
二、网络谣言与舆论操纵 | 第33-35页 |
三、群体极化与集体无意识 | 第35-37页 |
四、道德法官与媒体审判 | 第37-38页 |
五、信息爆炸与网络民谣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引起的负面效应 | 第39-42页 |
一、侵害被监督者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 第39-41页 |
二、妨碍正式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 第41-42页 |
三、助长网络社会的暴力与混乱 | 第42页 |
四、削弱党和政府的合法权威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的诱因及其演化机制 | 第44-53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的诱因 | 第44-49页 |
一、网民主体因素 | 第44-45页 |
二、网络技术因素 | 第45-46页 |
三、监督体制因素 | 第46-48页 |
四、社会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的负向演化机制 | 第49-53页 |
一、以背离事实的网络新闻为起点 | 第49-50页 |
二、以缺失理性的网络舆论为中心 | 第50-51页 |
三、以强调行动的网络社团来极化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治理的思路和对策 | 第53-63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的治理思路 | 第53-56页 |
一、以矫治舆论监督权的滥用与无力为切入点 | 第53-54页 |
二、以补充和制约正式监督权的行使为立足点 | 第54页 |
三、以增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为着力点 | 第54-55页 |
四、以实现网络媒体权力的规范行使为落脚点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监督失当的治理对策 | 第56-63页 |
一、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规制 | 第56-57页 |
二、强化对网络行为的立法与监控 | 第57-58页 |
三、加强对网络媒体行业的监管 | 第58-59页 |
四、加大网络新闻的核查与清理 | 第59-60页 |
五、注重网络主体的培育与教育 | 第60-61页 |
六、增强电子政务平台的互动功能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