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3-22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四、主要资料与写作思路 | 第23-25页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 酝酿与探索(1840~1884) | 第26-67页 |
第一节 传统冶铁业的萎缩 | 第26-35页 |
一、18 世纪以来西方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 | 第26-28页 |
二、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传统冶铁业 | 第28-31页 |
三、洋铁的输入与传统冶铁业的萎缩 | 第31-35页 |
第二节 李鸿章等人关于钢铁工业建设的主张 | 第35-42页 |
一、开发地利以求富国裕民 | 第35-37页 |
二、自炼钢铁以实现军事工业自主生产 | 第37-38页 |
三、发展钢铁业以推动铁路建设 | 第38-39页 |
四、早期钢铁工业建设主张的局限性 | 第39-42页 |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42-58页 |
一、中国第一家钢铁加工企业的建立 | 第42-47页 |
二、中国第一份炼铁厂建设计划的筹议和流产 | 第47-51页 |
三、开平矿务局炼铁计划的兴议和废止 | 第51-53页 |
四、李鸿章对钢铁建设事业的探索 | 第53-58页 |
第四节 中国钢铁工业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 第58-67页 |
一、自然资源不佳 | 第58-60页 |
二、资金缺乏 | 第60-61页 |
三、制度缺陷 | 第61-63页 |
四、市场空间有限 | 第63-67页 |
第二章 全面起步(1885~1895) | 第67-106页 |
第一节 工业化的推进与钢铁市场需求张力的增强 | 第67-72页 |
一、军事工业的发展强化钢铁资源开发要求 | 第67-69页 |
二、铁路建设的兴起为钢铁资源开发创造良好条件 | 第69-72页 |
第二节 中国钢铁冶炼企业的诞生 | 第72-79页 |
一、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贵州青溪铁厂 | 第72-75页 |
二、第一家炼钢企业——江南制造局炼钢厂 | 第75-78页 |
三、其它钢铁生产单位 | 第78-79页 |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汉阳铁厂的初创 | 第79-106页 |
一、张之洞的钢铁工业建设主张与早期实践 | 第79-86页 |
二、汉阳铁厂的创建 | 第86-98页 |
三、汉阳铁厂工程建设的总体评价 | 第98-106页 |
第三章 汉冶萍时代(1896~1911) | 第106-157页 |
第一节 盛宣怀与汉阳铁厂的官督商办 | 第106-110页 |
一、汉阳铁厂官督商办的提出 | 第106-107页 |
二、盛宣怀招商接办汉阳铁厂 | 第107-109页 |
三、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的合理因素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以汉阳铁厂为中心的企业协作活动 | 第110-123页 |
一、优化铁厂的发展环境——兼管铁路建设 | 第111-115页 |
二、提供事业的资金保障——开设通商银行 | 第115-117页 |
三、疏通铁厂的发展瓶颈——创办萍乡煤矿 | 第117-121页 |
四、构建铁厂的协作伙伴——联合轮、电两局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汉阳铁厂的改良与扩张 | 第123-132页 |
一、推动本土化管理 | 第124-126页 |
二、改善冶炼技术 | 第126-129页 |
三、扩大生产规模 | 第129-131页 |
四、优化生产结构 | 第131-132页 |
第四节 汉冶萍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2-146页 |
一、公司组建及制度建设的缺憾 | 第132-135页 |
二、公司的招股及资本构成 | 第135-140页 |
三、公司良好的发展形势及其隐忧 | 第140-146页 |
第五节 清末汉冶萍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146-157页 |
一、清政府的大力扶植 | 第146-149页 |
二、铁路建设造就的市场空间 | 第149-150页 |
三、日本资金的较好利用 | 第150-152页 |
四、盛宣怀的协调联络与推动 | 第152-157页 |
第四章 国家主导与规模扩张(1912~1919) | 第157-193页 |
第一节 国家主导钢铁工业建设政策的形成 | 第157-161页 |
一、首届全国工商会议关于国家参与钢铁工业建设的讨论 | 第157-160页 |
二、“棉铁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确立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国家主导下的钢铁工业建设 | 第161-178页 |
一、改革矿业管理机构 | 第162-164页 |
二、调查全国铁矿资源 | 第164-169页 |
三、实行铁矿国有政策 | 第169-173页 |
四、谋划国营钢铁厂建设 | 第173-176页 |
五、整顿汉冶萍公司 | 第176-178页 |
第三节 钢铁工业建设的规模扩张 | 第178-187页 |
一、汉冶萍公司规模的继续扩张 | 第179-181页 |
二、新钢铁企业的陆续建立 | 第181-187页 |
第四节 钢铁工业的畸形发展特征 | 第187-193页 |
一、生产技术参差不齐 | 第187-188页 |
二、生产设备利用率低 | 第188-189页 |
三、生产结构严重失衡 | 第189-190页 |
四、产品销售依赖出口 | 第190-193页 |
第五章 走向衰落(1920~1927) | 第193-216页 |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期钢铁工业建设的衰落 | 第193-200页 |
一、汉冶萍公司停止钢铁冶炼活动 | 第193-195页 |
二、龙烟铁矿建设的半途而废 | 第195-197页 |
三、1927 年中国钢铁工业的衰落面貌 | 第197-198页 |
四、中国钢铁工业第一个建设周期的历史遗产 | 第198-200页 |
第二节 日本对中国钢铁企业的控制 | 第200-210页 |
一、以贷款方式最终确立对汉冶萍公司的控制权 | 第201-204页 |
二、以外交手段获得东北钢铁资源的经营权 | 第204-208页 |
三、以合同收购方式掠夺皖南铁矿资源 | 第208-210页 |
第三节 北京政府时期钢铁工业衰落的客观原因分析 | 第210-216页 |
一、国家扶植力度不够 | 第210-212页 |
二、市场需求不足 | 第212-213页 |
三、社会动荡 | 第213-216页 |
余论 | 第216-228页 |
一、工业经济的晴雨表——近代早期中国钢铁工业的象征意义 | 第216-217页 |
二、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奏——近代早期中国钢铁生产活动的客观现实 | 第217-220页 |
三、利用与被利用的困境——近代早期中国钢铁建设的外资问题 | 第220-224页 |
四、追赶路线让步于进口路线——落后钢铁业影响下的中国工业化 | 第224-228页 |
参考书目 | 第228-2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238-239页 |
后记 | 第239-241页 |